建制便等於「保皇」嗎?

翊君/文化工作者


在香港,每當提起建制,或支持政府,就會很簡單地被標籤為「保皇」,盲撐政府等。不過,世事真的有那麼簡單嗎?

今天筆者看到著名作家屈穎妍的文章,突然對香港建制生態及觀念有新的體會及領悟。事先說明,筆者並不認識屈小姐,只是他的長期支持者,也知道她在建制陣營中甚具份量。筆者就聽聞過曾有前政要得知採訪者是屈小姐後,特意提早到場與她聊天交流。說回屈小姐今天刊登的文章,就是她大力批評特區政區及特首林鄭月娥施政,包括去年「反修例」風波的處理手法,以及今年抗疫不力,繼而她指「如果政府把市民引向懸崖我們還要拍掌叫好才叫建制派,對不起,那我絕非一員」。結果,筆者在一些建制藍絲群組中充斥對屈小姐的質疑,其中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不是建制的嗎?

「建制」二字本身並不負面,一個社會是多元的,也有多元的聲音。有支持政府的,也會有反對政府的。建制派及其支持者也是社會的一元,一種聲音及意見的代表。然而,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在香港卻被一些人標籤為「保皇」,政府說一,他們不敢說二,頂多是小罵大幫忙。但屈小姐的文章帶出一個很重要的想法,就是建制派不一定要盲撐政府。政府施政總會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反對派有「含淚投票」的說法,那麼建制陣容是不是一定要「含淚盲撐」嗎?回歸二十多年,不少建制派的焦點放在如何支持政府,而忽略對政府監督和批評。就像特區政府過去十個月的抗疫措施,不痛不癢,最終又爆發第四波疫情。明明政府很多嚴厲措施可做,但又不知基於甚麼考慮不做,在這個時候,建制派仍要和政府圍爐嗎?不能批評政府嗎?若這樣才是建制派,恐怕只會令人失望。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