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界別候選人登台聚焦行業痛點提出對策
子實/時事評論員
兩人對「大灣區會計專屬考試」的取態,更見功能界別選舉的獨特價值。黃俊碩延續爭取「一試三證」——通過同一考試即可同時取得香港、內地及澳門執業資格,目標是讓香港會計師可合法簽發內地上市公司審計報告,打開年產值逾兩百億元的人民幣核數市場。吳錦華則提出「先導互認」方案,建議先鎖定前海、南沙、橫琴三個自貿片區,試行「香港會計師+內地合夥人」聯合簽證,降低制度摩擦。兩條路徑雖然節奏不同,但都把「國家所需」與「香港所長」扣連——既為業界尋找新增長點,也呼應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部署。
更值得肯定的是,論壇全程未見互相攻訐,取而代之的是「你拋方案、我補細節」的良性互補。例如主持人問到如何支援中小企提升競爭力,吳錦華提出「中小企財務健康檢查」資助計劃,由政府資助一半費用,讓會計師為企業做「體檢」;黃俊碩則接着建議把檢查報告模板對接銀行信貸審批,減少中小企融資成本。功能界別被部分人批評為「小圈子」選舉,但會計界這場論壇卻展示其「專業把關」的正面功能——候選人聚焦政綱理念為行業、為香港出謀劃策。
當然,會計界只是功能界別之一,其示範能否複製到工程、法律、醫療等其他界別,尚待觀察。但從這場論壇可見,只要候選人真心扎根產業、提出可落地的政策,對市民而言,這亦是一種「公共得益」。議會有會計師把好關,最終受益的還是整體經濟與每一位投資者。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