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首現基孔肯雅熱本地個案 八旬患者居鳳德邨
香港出現首宗基孔肯雅熱本地個案。香港特區政府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昨日公布,患者為一名居於黃大仙鳳德邨的82歲婦人,潛伏期內無外遊紀錄,日常活動主要集中於屋苑一帶,目前於廣華醫院留醫,病情穩定。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指出,患者的活動範圍主要局限於邨內,相信感染源頭亦在邨內,附近20座大廈合共約8,000戶、逾一萬名居民有感染風險,不排除有機會發現更多潛伏個案。中心已聯絡有關大廈的管理公司,逐家逐戶派發問卷,以及舉行健康講座,期望找出隱形個案。雖然香港目前的傳播風險有所提升,但暫未見社區爆發跡象。
徐樂堅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患者於本月18日出現左腳踝腫痛,22日發燒及手腳關節疼痛,當日曾向私家醫生求診,翌日轉往廣華醫院急症室,隨即入院並在無蚊環境下接受治療。雖然患者曾於8月底前往廣東省清遠市,但病發前2天至12天的潛伏期內未有外遊,主要在區內晨運、前往街市及接送孫兒上學等,屬本地感染個案。其4名家居接觸者現時均無病徵,正接受醫學監察。
徐樂堅進一步指出,患者仍處於急性症狀期,意味她發病初期就被發現,政府有更多機會及早開展滅蚊及個案排查工作。
另外,核查之前所有輸入個案後,未發現與鳳德邨有直接關聯,但不排除曾有症狀輕微的感染者未有求醫,在發病期間傳染病毒予蚊子,再傳播予患者,造成本地傳播。
目前雖無個案集中爆發,惟徐樂堅也承認本港傳播風險有所提升,市民須保持警覺。中心已開展大規模控蚊滅蚊工作,「若所有防蚊措施落實後,在基孔肯雅熱最長12天潛伏期內無新增個案,才可認為風險下降,料可於下月中旬重新評估傳播風險。」
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歐家榮表示,基孔肯雅熱的病媒白紋伊蚊,飛行距離較短,僅約200米,所以以患者住所為中心劃出一個半徑200米的圓形,範圍內的8,000戶居民有感染風險,中心呼籲該些居民如在10月起出現發燒、關節痛、出疹等,應盡快聯絡中心熱線2125 2373,中心每天朝九晚八接受市民查詢及求助;並於鳳德商場二樓設立臨時醫護站,安排醫護人員為有發燒、關節痛或出疹症狀人士提供評估、驗血及轉介服務。
同時,中心已於昨晚舉行網上講座,由醫生講解基孔肯雅熱的病徵、如何預防受感染、如何正確使用昆蟲驅避劑等。中心並會發信予醫生、醫院、學校及院舍,並透過基層醫療處通知黃大仙區私家醫生,講解基孔肯雅熱的最新情況,提醒他們加強病例監測。區內有3間學校,歐家榮指今年開學後已多次發信提醒校方加強校園防蚊,中心將進一步跟進其落實情況並督促校方排查學生疑似症狀。
食環署防治蟲鼠主任主管霍明茵表示,已在患者住所及其活動地點加強滅蚊,並加強高風險地點如樓盤的巡查。她補充,鳳德邨所屬區域鑽石山的誘蚊器指數自上月以來均低於10%,反映蚊患分布並不廣泛,署方仍會於患者途經位置額外投放誘蚊器,監察蚊患情況。署方亦將原先在分區指數達20%時啟動的強化控蚊工作,改為指數達10%即啟動,以降低傳播風險。
房屋署已提醒鳳德邨業主立案法團配合相關部門的滅蚊行動,加強屋邨日常清潔及防治蟲鼠工作,加快清理積水同垃圾。該署亦會與業主立案法團緊密聯繫,在有需要時提供合適協助。
基孔肯雅熱是經蚊子傳播的傳染病,不會人傳人。常見症狀包括關節痛、肌肉痛、頭痛、噁心、疲倦及皮膚紅疹,一般持續數天,部分患者的關節痛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雖然重症及死亡情況十分罕見,但新生兒、長者及長期病患者屬高風險群組。
截至前日下午5時,本港今年共錄得46宗輸入個案,當中一名年長患者因併發多個器官衰竭死亡,其餘患者病況輕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