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份施政報告喜見拆牆鬆綁新政風

翊君/時事評論員
行政長官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以大篇幅聚焦北部都會區發展,提出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並下設三個專項工作組,同時推出一系列簡化行政程序、創新開發模式的政策。這些舉措凸顯了本屆政府「以結果為目標」的務實作風,旨在打破部門壁壘、激發市場動能,為北都這個香港未來經濟新引擎注入強勁動力,避免因程序冗長錯失發展黃金期。
「北都」的規劃已從藍圖走向落地,在今年施政報告更獨立成章,明確提出「務必加速推進」。在施政報告中關於北都發展,可看出兩個重要的突破點。第一,是「北都發展委員會」的工作分配清晰化。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在「北都發展委員會」下設的三個工作組,「發展及營運模式設計組」由財政司司長任組長,牽頭按北都各指定發展區的性質和規模,設計發展及營運模式,聚焦的是制度創新;「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由政務司司長任組長,成立調研專班,研究北都大學城發展模式,實地考察不同地方大學城的成功模式,通過實地調研全球頂尖大學城,結合香港醫療、金融等優勢學科,促進內地和國際領先的大學或研究中心進駐的策略;「規劃及發展工作組」由財政司副司長任組長,負責由規劃到執行的全流程管理,就統籌整合規劃、工程、土地、交通、環保等作全面部署。
這種以「頂層設計+專業執行」的架構,由三位司長各統領一小組,各施其職,解決過去大型項目協調低效、無人牽頭的問題。
第二個突破點,就是施政報告提出拆牆鬆綁、簡化行政措施。目前北都發展其中一個難題是各項目審批和發展等程序過長,因此,施政報告提出「引入快速審批制度」、「分階段開發」、「靈活批地」等措施,本質是通過制度性鬆綁降低企業參與門檻。以「分階段開發」為例,允許試點先行建設零售、會展設施,既能快速創造現金流,又能通過人流聚集吸引長期投資者,形成「以短養長」的良性循環。而「按實補價」政策則改以實際建設規模分階段繳費,可釋放大量流動性,鼓勵企業加快開發進度。
更值得關注的是,「原址換地」、「業權人交回土地抵償金額」等創新,通過利益共享機制調動市場積極性。例如,若某企業持有北都舊工業用地,可選擇交回土地以抵扣新發展區換地費用,既減少政府征收成本,又降低企業參與門檻,實現「雙贏」。
過去香港因為不同的原因,錯失多個良好的發展機會。所謂「時間不等人」,北都發展的提速,不僅是土地與基建的推進,更是香港發展的重大機遇,若再錯失香港可能往後數十年發展也會停滯不前。今次特首在施政報告中,能以新思維糾正過往「只顧程序,不理結果」的官僚作風,體現了「以結果為目標」的治理思維。拆牆鬆綁的新政風,正引領香港步上未來發展的光明前路。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