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 部分戰略重器首次展示 閱兵時長約70分鐘

今天(20日)上午,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閱兵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作戰局少將副局長吳澤棵,中國人民解放軍中部戰區閱兵指揮機構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政治工作部少將副主任徐貴忠介紹閱兵準備工作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吳澤棵介紹,9月3日,我們將舉行盛大閱兵,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這次閱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入新征程的首次閱兵,是人民軍隊奮進建軍百年的嶄新亮相,是偉大抗戰精神和偉大民族精神在新時代賡續傳承的重要體現,是堅持弘揚正確二戰史觀、堅決維護戰後國際秩序、堅定捍衛國際公平正義的鄭重宣示。
閱兵活動按照閱兵式、分列式兩個步驟進行,時長約70分鐘。其中,閱兵式環節,受閱部隊在長安街列陣,光榮接受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檢閱。分列式環節,按空中護旗梯隊、徒步方隊、戰旗方隊、裝備方隊、空中梯隊的順序,依次通過天安門廣場。
這次閱兵,編設45個方(梯)隊。其中,空中護旗梯隊,由多型直升機組成多個編隊,以護衛旗幟、編成字符、懸掛標語等方式,體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國家日益繁榮昌盛、軍隊不斷發展壯大,體現歷經80年歲月滄桑、偉大的抗戰精神薪火相傳,向全世界昭告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偉大真理。徒步方隊,體現的是「一老一新」,「一老」就是抗戰老部隊,受閱人員主要從前身為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聯、華南遊擊隊等單位,以及抗日根據地所在省份民兵為主抽組;「一新」就是軍事力量結構新布局,包括「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系。他們將以嚴整的軍容、自信的步伐、高昂的氣勢接受檢閱,集中展現新時代政治建軍新風貌、人民軍隊好樣子。戰旗方隊,代表的是浴血於抗日烽火的功勳榮譽,每一面戰旗都是抗戰先烈用熱血和生命鑄就,都書寫着一段可歌可泣、盪氣迴腸的抗戰歷史。我們從無數英雄和眾多功勳榮譽旗幟中,區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部隊,遴選具有典型意義的旗幟,由所在單位官兵擎旗受閱,寓意着偉大的抗戰精神接續傳承,人民軍隊無畏艱難、奮勇直前。裝備方隊,按照實戰化聯合編組,編陸上作戰群、海上作戰群、防空反導群、信息作戰群、無人作戰群、後裝保障群和戰略打擊群等,不少是代表現代戰爭形態演變的最新裝備,還有一些是國之重器,充分展示我軍制勝現代戰爭的強大能力。空中梯隊,按照模塊化、體系化編組,由先進的預警指揮機、殲擊機、轟炸機、運輸機等組成,基本涵蓋了我軍現役主戰機型,很多是大家關注的明星裝備,還有一些是首次公開亮相,充分展示我軍空中作戰力量的跨越式發展。
徐貴忠表示,閱兵動用上萬人、上百架飛機、數百台地面裝備,要實現整齊劃一、精準協同、米秒不差,如同組織一場戰役,整個閱兵的籌劃準備和組織指揮,需要科學的訓練和周密的保障。我們在抓閱兵訓練中,主要把握了這麼幾點:一個是,堅持實戰標準。堅持把閱兵準備作為錘鍊官兵戰鬥作風、檢驗部隊指揮、協同和保障能力的練兵機會,依託戰時指揮體制指揮閱兵行動,採取作戰推演方式研推方案計劃,特別是一些新型裝備,部隊接裝不久即按受閱標準進行高強度訓練,受閱準備的過程也就是能力生成的過程。另一個是,注重科學訓練。這次閱兵比以往準備的時間要短,加上受閱部隊還有許多其他的任務,所以我們在有限的時間裡,注重利用北斗定位、智能評估等系統和模擬仿真手段,輔助開展基礎訓練、編隊訓練、空地協同訓練、複雜場景訓練、特情處置訓練,以及訓練的考核評估,效果非常好,為我們節省了訓練時間、提高了訓練質效。
吳澤棵表示,本次參閱的武器裝備,都是從國產現役主戰裝備中遴選,首次亮相的新型裝備占比很大,地面和空中裝備都是體系編成、混合編組,部分陸海空基戰略重器、高超精打、無人和反無人裝備,也是第一次對外展示。
主要有這麼幾個特點:一個是,以新型四代裝備為主體,比如新型坦克、艦載機、殲擊機等,按作戰模塊進行編組,展示我軍體系作戰能力。另一個是,遴選陸上、海上、空中系列無人智能和反無人裝備,以及網電作戰等新型力量受閱,比如新型無人機、定向能武器、電子干擾系統等,展示我軍新域新質戰力。再一個是,集中亮相一批高超聲速、防空反導、戰略導彈等先進裝備,展示我軍強大的戰略威懾實力。可以說,這次受閱的武器裝備信息化、智能化程度都比較高,充分體現我軍適應科技發展和戰爭形態演變、打贏未來戰爭的強大能力。
徐貴忠提及,特別是一些新型裝備,部隊接裝不久即按受閱標準進行高強度訓練,受閱準備的過程也就是能力生成的過程。
吳澤棵介紹,本次從解放軍儀仗司禮大隊和其他部隊抽組軍樂骨幹,組成聯合軍樂團,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演奏大家耳熟能詳的抗戰經典曲目,和大家共同追憶那段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緬懷那些為民族獨立和自由獻出寶貴生命的英雄先烈。還有一些體現時代特色和強軍風采的新創曲目,也將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奏響。
在紀念氛圍烘托上,把奏唱抗戰曲目融入到紀念大會的暖場環節,由聯合軍樂團和合唱團現場奏唱《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衛黃河》等反映抗戰時期的經典曲目。
徐貴忠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補充,根據這次閱兵的總體設計安排,我們從解放軍儀仗司禮大隊軍樂團和其他部隊抽調了一些軍樂骨幹組成聯合軍樂團,為紀念活動營造隆重莊嚴的氛圍。一是在演奏曲目的設計上,堅持政治性、時代性、儀式性和藝術性相統一,堅持守正創新、體系設計,精心編排像《松花江上》《保衛黃河》等具有代表性的經典曲目,同時也專門創作富有時代特徵的新曲目,回顧14年浴血奮戰的苦難輝煌,同時也烘托新時代人民軍隊闊步向前的宏偉氣勢。二是在演奏隊形的編排上,整體設置了14個排面,寓意14年抗戰;前排設置了80名禮號手,寓意抗戰勝利80周年。這樣編排,既注重融入歷史元素,同時又考慮凸顯時代特色。三是在演奏訓練的組織上,聯合軍樂團全程站立演奏接受檢閱,這對演奏水準、戰鬥作風、指揮協同包括綜合體能,都是一次全方位檢驗。我們區分個人演奏、聲部重奏和樂隊合奏分步施訓,圍繞聲部與樂隊的融合、演奏與合唱的契合,還有樂團與方隊的配合嚴摳細訓,同時加強動作整齊度和演奏穩定度的針對性訓練,全面提升軍樂團的聯合演奏水平。
开通本站会员,可自定义词条。
简介
简体中文(Simplified Chinese),是现代中文的一种标准化写法,与繁体中文(又称正体中文)相对。简体中文主要由传承字以及1950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在中国大陆地区推行的简化字所组成。目前,简体中文主要在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中使用。1971年,简体中文成为联合国六种法定文字之一。
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除了汉字写法(如简化字和繁体字间,以及各地汉字写法规范)的差异外,通常认为还存在词汇上的差异。例如繁体中文里多用的“原子笔”,在简体中文中多用“圆珠笔”,繁体中文里的“史达林”在简体中文里被称为“斯大林”,繁体中文里的“北韩”在简体中文里被称为“朝鲜〔此处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繁体中文里的“雪梨〔澳大利亚城市〕”在简体中文里被称为“悉尼”等。由于有这种差异,“简体用语”这种说法随之产生。不过其实这并非繁简中文本身的差异,而主要是由于使用两者的人群,尤其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在20世纪中叶由于政治原因分隔后交流较少,造成了用词习惯的差异。这种现象在198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术语的不同而更加明显。而且,在同样使用简体中文的中国大陆、新加坡等地也存在一些用词习惯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