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能逃離「馬桶命運」嗎?

良辰/自由撰稿人
馬斯克成立「美國黨」的真正目的是什麼?難道只是為了「還人民自由」?還是他終於看清了——在美國政治叢林中,資本家不過是政客的「馬桶」,用完即棄?
這位電動車巨人曾豪擲千金支持富豪級總統,換來了什麼?是政治影響力,還是被當作提款機兼背鍋俠?當「大而美」法案通過時,共和黨議員們可曾問過這位「金主爸爸」的意見?馬斯克痛批該法案「摧毀就業」,但特朗普簽署時,可有一絲猶豫?資本家再富有,在美國政客眼中不過是「有用的髒馬桶」,用時捧上天,不用時嫌臭——馬斯克是否終於受夠了?
馬斯克宣稱「美國黨」要爭取關鍵議席,成為國會「關鍵少數」。但這難道不是赤裸裸的權力交易?只要有選票,他就能從「被利用的馬桶」升級為「有席次的玩家」——但這算不算另一種形式的政治投機?當他威脅對共和黨議員發動「初選狙擊」時,是在捍衛理念,還是純粹報復「不聽話的棋子」?
馬斯克承諾新政黨將「減債、支持AI、減少監管」,但哪個政客上台前不是滿口承諾?若「美國黨」真拿下議席,他如何保證自己不會淪為兩黨夾殺的犧牲品呢?共和黨人已嗆聲「滾回南非」,民主黨人嘲笑這是「笑話」。在極化政治中,第三勢力向來是炮灰,馬斯克憑什麼覺得自己是`例外?
馬斯克成立新政黨,與其說是「拯救美國」,不如說是拒絕再做「政治馬桶」。但問題是:在分裂的美國,連特朗普都能靠民粹稱王,馬斯克的「科技精英救世主」戲碼,又能騙到多少選票?當兩黨廝殺到「國家認同」都已破碎,「美國黨」恐怕連當馬桶的資格都沒有——最終,馬斯克或許會發現:這場遊戲裡,所有人都是輸家。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