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藏轉機 港院校搶人才破西方神話

翊君/時事評論員
美國政府突然宣布撤銷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資格,要求近萬名外籍學生轉學或離境,此舉被哈佛校方痛斥為「非法且有害」。令人更意外的是,香港科技大學在禁令發布後不久隨即宣布歡迎準備入學哈佛及哈佛在校生來港轉讀,其政策靈活性與國際視野,恰與美國的封閉短視形成鮮明對比。
美國國土安全部以「校園反猶主義」等指控,撤銷哈佛的國際生簽證,實質是將教育議題武器化。此舉直接衝擊哈佛作為全球學術殿堂的地位——該校國際生佔比達27%。該校科研貢獻與學術聲譽早已與國際化密不可分,無異於自毀「人才磁石」的根基。
反觀香港,科大在禁令發布24小時內推出「搶人才」措施,優先為現正就讀哈佛的國際本科生與研究生,以及已獲得哈佛學位課程錄取通知的學生,加快錄取、轉換學分及提供度身訂造的支援,包括提供簽證協助與住宿安排,以確保轉學過程順利,相關工作更有專責團隊處理。一站式方案精準鎖定被迫流散的頂尖學子這種機動性源自香港近年「搶人才」戰略的系統性布局:從放寬「高才通計劃」院校名單、擴大非本地生限額至四成,到為技術專才設快速通道,香港正以政策彈性應對全球的變幻局勢。科大此舉不僅是出色公關手段,更是將香港「國際人才樞紐」定位嵌入全球高等教育鏈的關鍵一步。
科大的迅速反應,也暴露出本港其他大學的機制僵化,科大敢於以「優先錄取」展現出自信,根源於其教研體系與哈佛的高度接軌——兩校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領域早有聯合實驗室,學分互認機制成熟。這種「超前對接」的思維,恰是香港高等教育從「輸入型國際化」轉向「主導型國際化」的縮影。
老子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美國的排外政策短期造成學術界震盪,反而讓香港可藉此加速打破對西方名校的依附性崇拜,搶學生搶人才更可搶奪話語權。科大為哈佛國際生大開歡迎之門,見證了全球人才戰爭沒有旁觀者,有的只是洞察禍福的遠見者。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