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以實力博弈 美國關稅戰「跪低」

翊君/時事評論員

2025年5月12日這一天,中美兩國發表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大幅縮減4月以來的關稅執行。當中美國將24%的關稅在初始的90天內暫停實施,部分中國商品的關稅有所下調,中國亦同步調整反制措施。特朗普政府曾試圖以「極限施壓」迫使中國妥協,卻反被現實擊潰「跪低」。這一轉折不僅標志著美國「關稅霸權」的階段性潰退,更凸顯中國以戰略定力與系統性準備瓦解了美方的訛詐邏輯。
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戰本質是「經濟自殘」的「七傷拳」。2025年一季度,美國GDP萎縮0.3%,企業因供應鏈混亂被迫加速囤貨,零售商頻繁預警商品短缺。聯邦政府赤字突破1.9萬億美元,國債總額達36萬億美元,美國聯儲加息政策加劇利息負擔,財政危機倒逼特朗普將關稅視為「提款機」。然而,高關稅推升國內物價,疊加汽車行業25%關稅引發的產業鏈抗議,迫使特朗普兩度妥協——先對盟國暫緩徵稅,再對車企提供關稅抵扣。美國商會調查顯示,67%中小企業反對對華加稅,認為其加劇成本壓力而非保護就業。
美國國內有民調結果顯示,將中國視為「敵人」的美國民眾比例下降9%,反映越來越多美國人質疑關稅戰的正當性。
一直讓特朗普感到自信的「交易藝術」,在關稅戰中淪為笑柄。4月初,其以「解放日」名義對全球加徵統一關稅,卻因市場暴跌緊急暫緩,僅保留對華關稅。這種「腳踩西瓜皮」式決策導致政府信譽崩塌:白宮內部對華立場分裂,財長貝森特主張「降溫」,而貿易代表格里爾堅持施壓,政策搖擺令企業無所適從。更諷刺的是,特朗普一度輕信「中國崩潰論」,認為145%關稅可迫使中國屈服,卻未料中國對美出口佔比已從2018年的19%降至2025年的12%。當美國港口堆積未清關的中國貨船時,中國五一消費數據卻顯示內需強勁,經濟韌性擊碎「唱衰中國」的歪論。
事實上,今次中國對反擊美國關稅戰,絕非臨時應對,而是基於長期戰略布局。產業鏈自主化削弱依賴,半導體、大飛機等領域突破減少對美技術依附,拒購波音客機轉投國產C919,直接衝擊美國高端制造業。此外,中國實現了市場多元化對沖風險,2025年4月,中國對東南亞出口增長超20%,「一帶一路」沿線貿易佔比升至37%,分散美方關稅衝擊。再者,央行降準降息、擴大內需政策穩增長,5%的GDP增速遠超美國1.8%,通縮壓力被可控範圍。美國「跪低」暫停對華實施關稅,這就正如《六國論》「弊在賂秦」的警示,中國在關稅戰以來從不委曲求存「硬剛」到底,如今終可向各國傳遞清晰信號 —— 妥協只會助長訛詐,唯有實力博弈能贏得尊重。
今次中國通過「實戰檢驗」證明其承受力——對美貿易依存度下降、科技制裁反促自主創新。最終,美方不得不在聯合聲明中承認「平等對話」原則,並接受「暫停關稅」的過渡性安排,為日後徹底取消制裁預留空間。關稅戰的階段性落幕,印證了「霸權終將敗於自身貪婪」的歷史規律,中國以「持久戰」思維破解美國「速勝論」幻想,既守住發展底線,又為全球經濟穩定承擔大國責任。當特朗普高呼「全面重啟」時,攻守之勢早已逆轉——美國不得不接受「中國立規矩」的現實。這場較量揭示:真正的強國之道不在恫嚇,而在以實力為盾、以智慧為矛的戰略定力。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