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對李嘉誠先生現身的期待和交代

羅展恒/時事評論員 清華大學歷史學碩士

近日,香港首富李嘉誠現身養和醫院了解肝癌治療儀器運作,再次高調展現其對醫療慈善事業的關注。然而,這位長和集團創始人自2025年初長和集團宣布出售巴拿馬運河兩個港口經營權以來,始終未就此事公開回應社會質疑。此舉引發輿論爭議——作為香港最具影響力的商人,李嘉誠在商業決策與國家利益之間的沉默,是否意味著資本邏輯已凌駕於民族責任之上?

長和集團出售的巴拿馬港口位於運河兩端咽喉要道,控制全球6%的海運貿易量,更是中國海外航運佈局的重要節點。這筆交易因美國貝萊德財團的介入,迅速被捲入中美地緣博弈。值得深思的是,李嘉誠家族在1997年取得港口經營權時,恰逢香港回歸與中國全球化起步;如今選擇在美國施壓巴拿馬政府之際出售,被外界解讀為「避險撤退」。這種「不賺最後一個銅板」的商業哲學,雖符合資本邏輯,卻與中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強化海外節點控制的目標背道而馳。

李嘉誠對醫療慈善的積極參與,與其對港口交易的緘默形成鮮明對比。這種選擇性表態,折射出部分香港商人對「公共責任」的狹隘理解——將慈善視為個人形象工程,卻迴避涉及國家利益的重大議題。事實上,企業家的社會責任不應僅限於慈善捐贈,即使李嘉誠多年來對祖國教育、公益等事業貢獻良多,捐助金額龐大。然而,當商業行為牽涉國家戰略安全時,公眾有權要求決策者說明其如何平衡利益與風險。回顧長和這次交易,從簽約延期到拆分出售傳聞,信息混亂加劇公眾疑慮。這種「密室操作」的姿態,與其「愛國商人」的歷史形象產生嚴重割裂。

今次長和交易港口風波暴露全球化資本的內在矛盾:跨國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但地緣政治風險使得任何重大商業決策必須考量國家利益。對李氏而言,此刻正是重建信任的關鍵時機。

作為香港資本符號的締造者,其行動具有示範效應:若選擇迴避質疑,可能加劇公眾對財閥「利益至上」的負面印象;若能主動回應,煞停交易避免損害中國航運安全,甚至對國家戰略性產業作出加大投入,則可重塑「商以載道」的典範。商業無國界,但商人有祖國。李嘉誠作為長和創始人,其決策不僅影響股東利益,更關乎國家經濟命脈。公眾期待他以創始人的擔當,回應國家利益關切,而非僅以「商人逐利」的邏輯回避責任,也非捐贈貴重的醫療儀器設備便能化解這次公關危機。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