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事經濟 旅遊轉型──從結構性困境中尋找破局之道

羅展恒/時事評論員、清華大學歷史學碩士
有意見認為「活動過密導致審美疲勞」,但此觀點忽略三項關鍵事實:其一,盛事類型需差異化定位。香港2024年舉辦的國際邁阿密足球賽、LIV Golf巡迴賽、藝術三月(巴素爾藝術展)等活動,分別鎖定體育迷、高端商務客與文藝愛好者,形成市場區隔而非同質競爭。其二,盛事具備長尾效應。如「俠之大者—金庸百年誕辰紀念展」結合文學IP與公共藝術,不僅吸引即時參觀人流,更強化香港「中外文化樞紐」的長期品牌形象。其三,盛事能帶動產業聯動。2024年至2025年「演唱會+酒店」套餐的秒殺盛況(如周杰倫、五月天、Coldplay等演唱會),顯示盛事可串連住宿、餐飲、零售形成產業鏈,突破「旺丁不旺財」困境。
有意見指香港「景點缺乏新意」,但此論述漠視近年創新嘗試。例如西貢海藝術節將廢棄漁村轉化為露天美術館,結合在地生態與當代藝術,吸引年輕族群深度探索;中環「大館」除了恆常展館外,更邀請不同的藝術家、網紅等舉辦具主題特色的活動,用好「大館」空間之餘也吸引更多巿民參觀。這些案例顯示,創新非憑空而生,而是需結合本土資源與潮流熱點。真正的癥結在於資源分散與協作不足——例如海岸旅遊開發常陷於「保育vs商業化」的零和博弈,若能借鏡挪威峽灣分層開發模式,劃定生態保護區與體驗式觀光帶,即可兼顧永續與經濟效益。
要釋放盛事經濟的潛能,可從三方面進行系統性改革:
一是建立分級分類的盛事矩陣。借鏡墨爾本經驗,將盛事分為「國際旗艦型」(如國際七人欖球賽)、「文化深耕型」(如香港流行文化節)、「社區參與型」(如地區龍舟賽),並透過年度行事曆錯峰規劃,避免資源重疊。同時強化「盛事後利用」,如將大型活動場地轉型為常態展演空間,延續熱度。
二是推動「盛事+」產業融合。盛事應作為主線載體,帶動跨界合作。例如結合「藝術三月」與設計週,推出建築導覽與工坊體驗;或串聯國際賽事與本地美食節,打造「體育觀賽+米芝蓮探店」主題路線、又或者結合港產片與古物古蹟的主題路線等。
三是強化政策協調與數據驅動。現有的跨部門統籌機制需進一步升級,整合旅發局、商界與社區組織,應用大數據及建構「城巿大腦」,建立「盛事影響評估系統」,即時追蹤人流、消費與社會成本數據,動態調整資源配置。針對「旅客與居民比例失衡」,可借鏡巴塞羅拿的「旅遊承載力管理」,透過分時預約與動態定價疏導人流,緩解社區壓力。
總括而言,香港旅遊業和消費市道的挑戰,實為全球城市轉型的縮影——在全球化與在地化、傳統與創新之間尋找平衡。盛事經濟不應被窄化為短期刺激工具,而需提升至城市品牌戰略的高度,方能展現「多元共融」的獨特魅力,從「過境站」蜕變為「目的地」。唯有以系統思維重塑盛事經濟,方能將結構性困境轉化為再出發的契機,而非單純覺得盛事的舉行猶如煙花般的短暫光芒。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