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後援會變明星見面會?

良辰/自由撰稿人


香港海洋公園為大熊貓龍鳳胎成立後援會,本應是推廣保育、凝聚公眾支持的善舉,但一系列操作卻引發質疑:這究竟是熊貓粉絲的盛會,還是明星流量的狂歡?當商業邏輯凌駕於保育使命之上,海洋公園是否正在透支公眾的信任?


海洋公園聲稱後援會淨收益將支持大熊貓保育,但入會費高達880元,且會員福利包括應援毛巾、掌印擺設等周邊商品。試問:若會員數量不足,高額入會費是否會轉化為商業負擔?若周邊生產成本過高,最終有多少資金能真正流向科研與護理?海洋公園能否公開收支明細,證明這不是一場以保育為名的商業營銷?


後援會成立典禮上,MIRROR成員姜濤與陳卓賢的粉絲舉牌、合唱、捐款成為焦點,而貴為國寶大熊貓的「家姐」「細佬」的畫面卻被邊緣化。更荒謬的是,活動大合照中粉絲高舉明星名牌,而非熊貓主題標語。試問:若後援會的核心是推廣熊貓保育,為何活動設計卻讓明星成為主角?海洋公園是否混淆了「熊貓後援會」與「明星應援會」的界限?


姜濤在活動中公開表達困意,甚至被指態度不耐煩,此舉不僅破壞活動莊重性,更引發公眾對海洋公園選擇代言人的質疑。試問:作為以教育與保育為宗旨的機構,海洋公園是否應對合作藝人進行基本禮儀培訓?若藝人行為與保育理念相悖,海洋公園是否會承擔損害公眾信任的責任?


姜濤與陳卓賢的粉絲會合捐76萬元,雖名義上支持保育,但捐款過程與明星效應緊密綁定。試問:若未來粉絲經濟衰退,海洋公園是否會因依賴明星流量而忽視長期保育投入?當後援會活動設計圍繞明星而非熊貓展開,海洋公園是否正在將公眾注意力從生態保護轉移至娛樂消費?


網民群起直指活動「本末倒置」「喧賓奪主」,甚至質疑海洋公園「只顧賺錢、不顧保育」。面對這些聲音,海洋公園始終未正面回應。試問:作為面向公眾的法定機構,海洋公園是否應建立透明溝通機制?若活動設計確有瑕疵,為何不敢承認並改進?若堅持現有模式,是否意味著商業利益已超越保育使命?


海洋公園曾以「連接人與自然」為口號,但此次後援會活動卻讓人看到商業邏輯對保育初心的侵蝕。若熊貓後援會變相成為明星見面會,若保育資金被流量思維綁架,海洋公園將如何面對公眾對生態責任的拷問?希望海洋公園能正視質疑,以實際行動證明:熊貓的福祉,永遠高於商業的算計。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