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寫鄰國友誼 共破關稅霸凌困局

羅展恒/時事評論員 清華大學歷史學碩士

在國際局勢動蕩加劇的當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越南、馬來西亞和柬埔寨的國事訪問,不僅是一場區域合作的務實外交行動,更折射出大國博弈下中國對周邊戰略的深刻思考。從冷戰後全球化浪潮的推進,到近年逆全球化與單邊主義的興起,東南亞始終是地緣政治與經濟秩序的關鍵樞紐。此次出訪,既延續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半世紀以來的「和平共處」傳統,也以「反關稅霸凌」為支點,在國際規則重塑的十字路口,為區域穩定與發展注入確定性。

回顧歷史,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交往源遠流長。早在古代,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就連接起了中國與東南亞各國,促進了雙方在貿易、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明代鄭和下西洋更是將中國與東南亞的友好關係推向了高潮,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文化,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近代以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在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鬥爭中相互支持、並肩作戰,這些歷史積澱為當今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友好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冷戰結束後,東南亞國家普遍面臨經濟轉型與安全自主的雙重挑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並通過《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協定》深化區域整合,奠定了「以經促政」的周邊外交基調。此後,從「一帶一路」倡議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中國始終將東盟視為「優先方向」,而東盟也超越歐盟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這種互信並非偶然,而是源於雙方對「主權平等」與「不干涉內政」原則的長期堅守。

此次訪問中,中越、中馬、中柬關係的升級,進一步體現了這一傳統的演進。中越從「同志加兄弟」提升至「命運共同體」,呼應了冷戰時期兩國共同抵禦殖民壓力的歷史記憶;中馬構建「高水平戰略性命運共同體」,延續了明代鄭和下西洋以來馬六甲海峽的和平合作基因;而中柬首創「新時代全天候命運共同體」,則折射出柬埔寨在後紅色高棉時代與中國共同探索發展道路的戰略默契。這種基於歷史經驗與現實利益的外交定位,既是對美國「印太戰略」分化區域的無聲回應,也為中小國家提供了「非陣營化」的生存路徑。正如外表王毅所言:「中國用行動向世界表明是可以依賴的夥伴。」

美國特朗普政府時期推行的「對等關稅」政策,本質上是將國內政治矛盾轉嫁至國際貿易體系。越南、柬埔寨等國因產業鏈轉移而遭受高額關稅,實則是全球南方國家在「美國優先」邏輯下的典型犧牲品。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推出的高額「對等關稅」政策下受到了嚴重衝擊,越南、柬埔寨和馬來西亞受到美國加徵稅率分別高達45%、49%和24%。美國無視國際規則,隨意加徵關稅,大搞唯我獨尊,這種霸凌行徑不僅損害了東南亞國家的利益,也破壞了全球貿易秩序,引發了世界對世界經濟前景的擔憂。

東盟作為中國目前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一直重視與東盟各國的關係,中國此次與東南亞簽署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等合作協議,正是試圖構建「去霸權化」的區域產業鏈。例如,越南作為全球電子製造業重鎮,可通過與中國的技術合作減少對西方市場的依賴;柬埔寨的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則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成為區域互聯互通節點。這種合作模式,既避免重蹈拉美國家「依附式發展」的覆轍,也通過「南南合作」打破「中心—邊陲」的傳統分工。外長王毅所言的「捍衛國際公平正義」,實質上是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自主權,置於全球化規則重塑的核心位置。

回顧20世紀,東南亞曾因殖民遺產與冷戰對峙陷入長期動蕩;而今日,中國的周邊外交正試圖證明:區域穩定不必依賴霸權庇護,發展共識可以超越意識形態隔閡。從歷史維度看,此次訪問既是對「萬隆精神」的當代詮釋,也是對「華盛頓共識」失效後的制度創新。面對國際變局,中國與越馬柬等東南亞鄰國的選擇,或將為全球南方提供一種新的啟示——唯有堅持平等互利的區域主義,才能抵禦單邊霸凌的寒流,為動蕩世界保留一簇確定的火光。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