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震災中的「胞波」深情與大國擔當

羅展恆/時事評論員、清華大學歷史學碩士
近日,緬甸遭遇7.9級強烈地震,山河破碎,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災情牽動著世人的心。而中國在災難發生後迅速展開救援行動,以中國速度中國力量救出了多名倖架者,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中緬「胞波」情深,展現了大國擔當,這一過程背後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現實意義。
中緬兩國「胞波」情深源遠流長。早在公元前4世紀,兩國人民就克服重重艱難險阻,通過貫穿川滇緬印的陸路天然通道往來通商,開啟了交流與合作的先河。元朝時期,中國拓寬了通往緬甸的水陸交通,中緬大規模的經貿往來蓬勃發展;明代時期,明王朝與上緬甸的阿瓦王朝、下緬甸的白古王朝建立了良好關係;清代時期緬甸正式納入以滿清帝國為核心的東亞宗藩體系,兩國關係進入良性發展軌道。近代以來,中緬兩國同遭受列強欺壓,但兩國人民在艱苦歲月中建立了深厚友誼。尤其是二戰時期,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兩國曾共同抗擊日本的侵略,緬甸人民對中國反法西斯戰爭功績一直有著高度評價。
新中國成立後,中緬關係翻開了新的篇章。1950年6月8日,緬甸成為當時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非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為兩國關係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1954年,兩國總理實現互訪,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1960年,兩國訂立邊界條約,圓滿解決了邊界問題,消除了困擾雙邊關係發展的重大障礙。近年來,中緬關係在互尊、互信、互助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成為大小國家平等相待、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典範。
此次緬甸地震發生後,中國的救援行動迅速且高效。北京時間29日,中國雲南救援醫療隊便攜帶先進的應急救援物資抵達仰光,成為第一支抵達的外國救援隊伍;隨後,全國各地救援力量紛紛響應,香港特區政府也派出了救援隊;3月31日,滿載救援物資的中國國際貨運航空航班奔赴緬甸,中國政府提供的首批緊急人道主義地震救災援助物資及時送達。此外,中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宣布向緬方提供一億元人民幣緊急人道主義地震救災援助。中國的積極作為,詮釋了中緬「胞波」情深。
中國積極參與緬甸救災,不僅是出於對緬甸人民的深情厚誼,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一帶一路」倡議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旨在促進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與共同發展。在災難面前,各國更應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挑戰。中國通過提供救援物資、派出救援隊伍等方式,幫助緬甸災區人民渡過難關,正是「一帶一路」倡議中互信互助、共贏共享精神的體現。
緬甸地處亞洲「十字路口」,是推進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點國家」。中緬關係的友好發展,對於我國破解「馬六甲困局」、保障能源安全、開發西南內陸落後地區和確保西南邊境安全穩定,及在北印度洋擴大戰略影響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同時,中國已是緬甸最大外資來源國和最大貿易夥伴,緬甸則積極響應和參與「一帶一路」倡議,深化「瀾湄合作」機制,建設「中緬經濟走廊」,共同打造「中緬命運共同體」。
同舟共濟揚帆起,乘風破浪萬里航。中國馳援緬甸震災,既展現了大國擔當,更彰顯了中緬「胞波」深情,見證兩國千年情誼,也體現了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在未來的發展中,中緬兩國將繼續秉持平等、互利、共贏精神,繼往開來,守正創新,迎接挑戰,把握機遇,弘揚傳統友誼,深化互利合作,構建更為緊密的中緬命運共同體。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