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行家「咬耳仔」相傳:長和超焦慮急「滅聲」

良言正/傳媒人
一方面,有傳長和利用其在廣告市場的影響力,對部分媒體暗裡施壓,以廣告合作為籌碼,威脅若轉載《大公報》等對其持批評態度的文章,或發布涉及長和的負面報道,將面臨廣告撤銷的風險。這種「以商制輿」的策略,雖非首次出現,但在長和身上展現得尤為淋漓盡致,無疑加劇了外界對其「滅聲」企圖的質疑。
日前,便有傳媒報道揭發,長和還試圖通過邀請地產界知名人士撰文,為其交易「護航」,試圖以業界聲音淡化交易的美方背景,營造一種「純商業行為」的假象。然而,這種做法不僅未能平息輿論,反而因被指「請槍」寫文、散布混淆視聽之論調,而遭到更猛烈的批評。
「咬耳仔」的消息來源指出,長和內部對於當前的輿論形勢極為焦慮。原本以為可以裝作「在商言商」,將商業行為與政治考量徹底割裂,但現實卻給了他們沉重一擊。長和發現,無論其如何努力,都難以擺脫政治因素的糾纏,輿論的風向標似乎總是與其意願背道而馳。
這種焦慮情緒在長和高層中蔓延,促使他們四處尋找「美化」之道。從邀請業界名人站台,到試圖通過媒體控制輿論,長和的每一步都顯得小心翼翼,卻又步步維艱。然而,在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任何試圖掩蓋真相或引導輿論的行為,都難以逃脫公眾的雪亮眼睛。
更為嚴峻的是,長和的「滅聲」策略不僅未能有效緩解輿論壓力,反而因其過於明顯的操控痕跡,近日已開始引發了更多質疑和反感。公眾本來就飽受長和的「壟斷之害」,因此對於其行徑也就愈加反感。
長和此次的出售港口風波,無疑為所有企業敲響了警鐘。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企業的任何商業行為都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引發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連鎖反應。因此,企業在做出重大決策時,必須充分考慮其可能帶來的影響,以及由此引發的政治風險。同時,輿論引導並非坦途。在信息時代,公眾對於真相的追求和對於操控的反感日益增強。企業若試圖通過不當手段控制輿論,不僅難以達到目的,反而可能適得其反,損害自身形象和利益。
傳媒行家更「咬耳仔」說道,本來已「大錯纏身」的長和,試圖通過「滅聲」操控輿論來掩蓋真相、逃避責任,無異於掩耳盜鈴、自欺欺人。這種短視的行為不僅會損害企業的形象和信譽,更會讓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既徹底失去公眾的信任和支持,也徹底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企業應當以長和為鑒,堅守企業責任和誠信底線,尊重輿論、正視問題。只有以開放的心態面對質疑,以積極的態度解決問題,才能贏得認可和尊重,在商海中揚帆遠航、行穩致遠!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