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基與李嘉誠:兩種商道背後的家國敘事

江一川

近日,當「用一生詮釋愛國愛港精神」的李兆基溘然長逝、全港哀悼之際,李嘉誠卻因出售海外港口被普遍質疑「是否站在國家立場」,深陷輿論漩渦。在民族復興的歷史坐標中,他們的命運軌跡書寫着香港商人截然不同的家國敘事。

投資理念:深耕故土與資本游牧

李兆基的財富密碼,始終與祖國相連。改革開放以來,他致力於投資內地經濟建設,特別是在地產與燃氣產業,與內地逾2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推動了數以百億元人民幣的合作項目。在地產黃金時代,他開創「分層出售、分期付款」模式,讓香港普通市民也能「居有其所」,被譽為一手托起香港中產階層的「地產大王」。即便在亞洲金融危機中,他依舊堅定看好祖國發展前景,逆勢抄底香港土地,晚年更將大量家族基金捐贈國家事業,完成「財富歸國」的終極儀式。
反觀李嘉誠,其商業運作始終籠罩在「資本無國界」的迷思當中。香港回歸祖國後,對於旗下公司受益於此市值快速增長,他不僅不心存感恩,反而趁機高價拋售在華資產轉投西方,引發輿論熱議。曾有評論尖銳指出,其「不顧念官方此前對其在基礎設施、港口、地產等領域的大力扶持,在中國經濟遭遇危機的敏感時刻,不停拋售,造成悲觀情緒在部分群體中蔓延,其道義的高點,已經失守」。2015年開始,他逐步將旗下公司遷冊至開曼群島,被輿論斥為「為了逃稅不擇手段」,「在香港最需要支持時釜底抽薪」。這種「哪裏有回報就去哪裏」的資本邏輯,充分反映其「唯利是圖」的本性,與李兆基「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家國理念形成鮮明對比。

慈善初心:心懷大愛與財迷心竅

汶川地震中,李兆基帶領旗下企業及員工在先後兩次共捐出1.17億港元後再捐出4.6億港元為災民救急解困。香港暴發疫情後,他向特區政府提供300多畝土地,用於建設方艙醫院。在清華、北大、復旦等內地高校校園,他捐資修建的教學樓、圖書館如明珠散落。他成立「溫暖工程李兆基基金百縣百萬農民及萬名鄉村醫生培訓計劃」,累計捐款額超4.3億元人民幣,成功培訓超過123萬名農民、1.1萬名鄉村醫生,並捐建了900多所農村醫療站及1所兒童福利院。在順德老家,這位從桑基魚塘走出的商業巨子捐建醫院、修繕古塔,還將家族墓地選址在順德,以實際行動詮釋了「落葉歸根,心系桑梓」。

李嘉誠的所謂「善舉」卻頻頻引發「公益還是生意」的詰問。有媒體指出,李嘉誠基金會實際用於慈善的支出比例較低,其餘資金通過投資增值,形成「錢生錢」的避稅模式,演繹了何為「左手慈善、右手算盤」。還有聲音指出,李嘉誠一邊展現出熱愛公益的一面,另一邊則盤剝百姓、壓榨市民,與慈善的初心相悖。有市民回想起,2013年李嘉誠旗下香港國際貨櫃碼頭外包工人因不滿薪酬自1997年來有減無增,再加上工作環境惡劣,發起40天罷工。罷工領頭者說「李嘉誠根本從不考慮我們,他只想賺錢」。還有市民抱怨,李嘉誠不僅是「地產霸權者」「金融霸權者」,還長期壟斷香港民生領域,加大市民生活成本。

危難之下:是非分明與陽奉陰違

危難時刻見真章。「修例風波」期間,李兆基通過恒基兆業官網發佈《止暴制亂 呼籲理性對話》聲明,稱「暴力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請向暴力說不」,強調「支持特首、支持政府、支持警方」,呼籲示威者「以理性對話,為香港找出生路」。反觀李嘉誠,一邊公開發聲「最好的因 可成最壞的果」「以愛之義 止息怒憤」「愛中國 愛香港 愛自己」「愛自由 愛包容 愛法治」,另一邊則刊發廣告「黃台之瓜,何堪再摘」,被解讀為對「黑暴」勢力的支持。這種「騎牆」姿態,與李兆基挺警義舉形成鮮明反差。有學者指出:「李嘉誠始終在計算利益平衡點,卻忘了企業家的靈魂應有祖國坐標。」

李兆基與李嘉誠的對比成為兩種商道的鏡鑒。前者用一生詮釋了「愛國是商人的終極倫理」。後者則警示我們:資本若失去家國錨點,終將在時代洪流中迷失方向。公道自在人心。李兆基逝世後,大量市民自發前往其祖宅外獻花悼念,數千名師生在李兆基中學靜默肅立。相比之下,李嘉誠出售海外港口資產後,香港輿論群情激奮、義憤填膺,認為交易傷害了國家利益、傷害了民族尊嚴、傷害了市民感情。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唯有將根系深扎祖國大地,才能在時代風雨中長成參天大樹,否則只能成為失去祖國庇護的棄子、人家案板上的魚肉。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