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飽受壟斷之害的無聲訴說

翊君/時事評論員
長和集團近日因為出售巴拿馬港口風波而成為熱搜詞,連帶其經年累月的「所作所為」也被翻了個底朝天。事實上,一家企業從超市貨架到萬家燈火,從地產霸權到公共服務,編織出一個龐大的疑似壟斷網絡,在香港這座自由經濟之都下,顯得份外諷刺。但實情卻是,其壟斷式經營早已悄然滲透至香港巿民的衣食住行每一層面當中。
該集團一直在地產領域的壟斷甚具震撼力。長和系通過併購將觸角伸向物業管理、商場運營等衍生領域,形成「土地儲備-物業開發-商業運營」的閉環生態。這種垂直整合看似高效,實則加劇了土地囤積與房價畸高。當年輕人望著天價樓價望洋興嘆時,是否意識到這背後正是壟斷資本推波助瀾的結果?更可怕的是,這種地產霸權已超越單純的經濟行為,異化為擠壓其他產業資源的無形巨手。
零售及超市領域便是最直觀的縮影。百佳超市雄據本地市場大部分份額,其背後正是長和系資本的身影。當消費者走進這些超級巿場和連鎖零售商號,看似琳琅滿目的商品背後,實則是供應鏈壟斷下的以本傷人行為。中小供應商在採購協議面前毫無議價能力,最終小商戶倒閉。壟斷局面最終由市民埋單,失去選擇的權利。
電力市場同樣籠罩在壟斷陰雲之下。港燈作為全港兩大電力供應商,其背後股權結構直指長和系核心。這種獨家經營格局帶來的不是服務升級,而是電價調整聽證會上消費者代表席的常年空置,仍然讓巿民覺得電費有加無減。更耐人尋味的是,這種壟斷模式竟被包裝成「穩定供電」的正當理由,即使立法會於近年引入電力價格管控制度以及事故賞罰機制,兩電仍能堂而皇之地規避社會監督。
民間不滿情緒早已暗潮洶湧。社交媒體上,關於超市物價、電費賬單、樓價泡沫的怨聲載道;中小企業主在租金談判時的無奈妥協,創業者面對行業壁壘的舉步維艱,都在無聲訴說著壟斷之害。這種不滿絕非單純的經濟訴求,更是對公平競爭、機會均等的深切呼喚。
正因如此,長和之失德失道失仁失義,又豈是出售重要港口碼頭此一個例?香港以百萬計的市民,早已在無聲訴說著壟斷之害。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