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科技落伍 香港猶如温水煮蛙

翊君/時事評論員

「線上購物再便宜,顧客總要來實體店體驗的。」在數據洪流中這句自我安慰的陳詞濫調,只能作本港零售業經營者圍爐取暖之用,顯得蒼白無力。當內地電商早以AI算法精凖預測消費偏好,用「30天無理由退換」重塑服務標凖時,香港仍有連鎖店固守「親手挑魚」的原始體驗論。這種將「體驗經濟」窄化為實體觸感的短視,實則是對新零售本質的嚴重誤讀。

近日,內地網購巨企京東集團在香港擴建萬呎倉儲物流中心、以及推出「買貴即賠」服務,消息接連傳出猶如向香港零售界投下「震撼彈」。這場來自內地的零售科技革命,正撕開香港零售業積弊已久的傷口。京東「買貴即賠」的邏輯,恰恰擊中香港零售業的軟肋——當價格優勢喪失,體驗又未能形成獨特價值鏈,消費者憑何選擇本地商號?更何況,內地同行早已證明,線上數據反哺線下體驗的模式,完全能創造「比挑魚更動人」的消費旅程。

昔日香港有購物天堂的美譽,但今時今日香港零售業正受兩股力量的夾擊:一是內地電商以「價格內卷+科技賦能」形成的降維打擊,二是本地商號在數字化轉型中的集體迷失。當深圳倉庫的機器人正24小時分揀包裹,香港倉儲中心仍依賴人力搬運;當淘寶直播帶貨創造單場億元銷售奇蹟,香港電視購物頻道仍在重播十年前的錄影片段。這種科技代際差,在成本結構上體現得尤為殘酷。內地電商通過算法優化物流動線,將履單成本壓縮至個位數,而香港零售商卻在昂貴店鋪租金與人力成本中掙扎。更致命的是,當Z世代消費者早已習慣「線上下單、線下即取」的OMO模式,香港實體店仍困在「等客上門」的古典經濟學裡,當中不乏商人仍堅信在店鋪中做好服務才是王道。

香港要重塑「購物天堂」美譽,絕非簡單復刻內地電商模式,而是要在三個維度實現跨越:首先,數據驅動的供應鏈革命。香港需學習內地「以銷定產」的C2M模式,通過消費數據預判趨勢,減少庫存積壓。這對香港中小零售商尤具價值,可借鑒京東智能供應鏈系統,將周轉效率提升幾成以上。

此外,要創造「比網購更沉浸」的消費體驗。內地新零售標桿盒馬鮮生,正是通過海鮮加工即食服務,將線下流量轉化為線上會員,這種模式完全可移植到香港食肆餐廳文化。最重要的是,需做到政策與資本的雙輪驅動。特區政府需加快制定新零售發展藍圖,對採用AI技術的商號提供稅務優惠;同時設立專項基金支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避免重蹈結業潮覆轍。

站在港鐵站內,看著廣告屏上閃爍的京東廣告與身邊冷清的本地店鋪形成鮮明對比,這座城市正站在零售業的十字路口。當「瘋狂購物」的時代落幕,新賽道的起步槍已然響起——這次,香港不能再做觀眾,否則香港零售業繼續成為溫水中的青蛙,被煮熟也不知道。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