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醫院餵錯餐七旬病翁鯁死 兩涉事護士已休假

香港再發生一宗醫療事故導致病人死亡。明愛醫院一名75歲男病人本只可進食流質食物,但由於醫護間溝通出現誤會,一名註冊護士誤以為病人可進食固體膳食,並指示另一名學護餵食,患者隨後出現咳嗽,經搶救後不治。院方表示,已兩度與病人家屬會面及解釋,並致以深切慰問和抱歉。涉事註冊護士及學護正安排休假。醫管局會成立根源分析委員會調查事件,目標八星期內找出原因及改善措施。有醫護解釋,這宗餵錯餐鯁斃事故的關鍵是醫護對「平時食開的食物」(DAT)的理解不同,醫生所指是暫停禁食,食糊仔,護士卻誤以為是固體食物。
明愛醫院行政總監關慧敏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該名本身有高血壓及認知障礙的病人於上月28日因肚脹及便秘入院接受治療,病人去年開始已於院舍進食免治餐,即須將食物打碎以更易吞嚥,今年則為進食糊狀食物。病人入院初期需禁食及以靜脈注射補充水分,其後病情好轉,可恢復進食流質食物。
本月3日,醫生認為他可進食「平時食開的食物」,於是在病人紀錄寫下「DAT」指示。關慧敏解釋,「DAT」即英文diet as tolerated,意指可進食平常進食的食物,相信負責護士與醫生溝通出問題,誤以為該指示等同可進食「正常餐」,意指有飯、菜或肉片一類較固體的食物。
當時正值中午約12時開始派午餐時間,涉事護士遂安排該名病人進食「正常餐」,並指示一名學護餵食。該名學護餵食初期「好細啖」,病人亦能吞嚥及咀嚼。然而,病人其後開始咳嗽,學護遂停止餵食,並通知護士及醫生。醫護人員其後以喉管吸走口水及分泌物以減少阻塞,惟病人情況轉差,心臟及呼吸已停頓,遂為其進行急救,並在插喉期間發現其喉嚨有食物殘渣,要用鉗子取走以協助呼吸,終延至下午1時30分證實死亡。
關慧敏表示,「DAT」雖是病房常用指示,但照顧病人不能只寫一個字在排板,「醫護要好好了解溝通,因病人每一刻每一秒都可能有變化,進院前吃的食物也可能因體質變化而要調整。」
涉事的註冊護士有4年年資及一名大學五年級的學護,她表示,該名學護在餵食期間已經檢視病人有否吞嚥及咀嚼,相信屬個別事件。
醫管局病人安全及風險管理總行政經理張偉文表示,會嚴肅處理事件,事發後已與前線員工溝通,希望員工對病房的治療安排及臨床資訊能交接清楚。病人膳食方面,亦已提醒員工覆核有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