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沙嶺扣上「抗爭者公墓」名號,無主孤魂可會安好?

藍錠鋁/自由撰稿人

在東涌巴士站牆外,在這樣的一段文宣「清明時節雨紛紛,沙嶺手足已斷魂」;在網上媒體上也有由立法會議員朱凱迪撰寫的《你有浩園 我有沙嶺》一文,內容無他,都是不加思索直指安葬在沙嶺公墓的「無人認領的屍體」就是「反修例運動」中的犧牲者;把一眾本應入土等待安息的孤魂指定成「抗爭者」,連日的拜祭更令沙嶺公墓發生山火。

假如沙嶺公墓所埋葬的是「反修例運動」中的犧牲者,那麼一切拜祭可以算是合情合理,但整個立論最根本但又被忽略的一點:誰都無法證實沙嶺公墓到底有沒有「抗爭者」。

朱凱廸議員的文章直接忽略立論的基礎,把2019年108個和2020年首三個月的119個新下葬基碑理解成「死於政治謀殺」的人,但按食環署的資料「2019年6月至2020 年3月間,全港共有267具無人認領的遺體。當中217人為60歲或以上,38人介乎40至59歲;7人為初生嬰兒;而40歲以下人數為0。另有5人無法確定年齡。」當然,並不是只有年輕人才算得上是「抗爭者」,但敢問朱凱廸議員一句,這難道不是顯然的孤獨老人問題嗎?沙嶺公墓埋葬的是大量無人認領的無主孤魂,你胡亂給大家安上一個「抗爭者」的名號,朱凱廸,你午夜夢迴時能安枕否?

對無主孤魂而言,能有熱心的市民前往偏僻的地方拜祭確實是一件令人感動的事,但以何種心態、何種想法拜祭就是我們應當反思的事。拜祭死者是講求心意、祭之以禮所謂的「心意」和「禮」,並不是把不知其身份的孤魂幻想成腦海中的「手足」,然後帶同抗爭道具山長水遠前往悼念,真正的「心意」和「禮」是,明知他們是失去家人的無主孤魂,仍能以一顆大愛的心前往拜祭。面對亡魂,我們大概要先學懂如何不「失禮死人」,願所有在沙嶺的亡魂都能安息。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