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定三階段規劃 目標在2050年成為太空科學強國

中國空間科學領域首個國家層面統一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昨日正式由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天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發布。上述規劃描繪了當前至2027年、2028—2035年和2036—2050年三個階段實施的科學任務規劃,明確了中國空間科學發展目標,提出了中國擬突破的極端宇宙、時空漣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5大科學主題(見表),在具體任務方面,除人們熟悉的載人月球探測、月球科研站外,還提出將進行巨行星系統探測、金星大氣採樣返回等科學任務。
國新辦昨日就中國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據介紹,《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編制歷時2年多,凝聚了全國空間科學領域廣大專家學者的智慧。規劃明確了中國空間科學發展的總目標,即梯次布局和論證實施國家空間科學任務,統籌和強化任務驅動的基礎研究,打造空間科學高水平人才隊伍,不斷取得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標誌性原創成果,實現空間科學高質量發展,躋身國際前列,成為空間科學強國。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表示,當前中國空間科學的原創成果呈現出多點突破的態勢,中國科學家在暗物質粒子探測、量子力學檢驗、高能天體物理實驗、太陽「一磁兩暴」觀測、高能時域天文觀測、月球形成與演化、火星環境與地質構造、空間環境下的物質運動規律和生命活動規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科學研究進展和成果,深化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標誌着中國正在走近世界空間科學舞台的中央。不過,與世界航天強國相比,中國當前空間科學衛星數量較少,產出的重大標誌性成果還不夠多,總體還處於起步階段。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赤飈亦表示,當前中國空間技術已取得重大突破,在部分領域位居世界前列。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世界航天強國就開始制定國家層面的空間科學規劃。此次,中國發布的首個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將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開展空間科學研究的依據,有助於進一步統籌國內相關科研力量、凝練部署重大科技任務、深化國際交流合作。
在載人航天具體安排方面,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林西強表示,未來十年,中國空間站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聚焦空間生命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學、空間天文與地球科學以及空間新技術這四大研究領域,安排有32個研究主題。圍繞空間天文重大前沿問題,將發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2米口徑巡天空間望遠鏡,目前已經在北京、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應的科學中心,部署了7個研究方向、24個研究項目,有望在宇宙學、星系科學、銀河系、太陽系天體、暫現源等方面取得重要的科學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