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抵港 滿載深海考察碩果

國家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首台7,000米級大深度載人潛水器「蛟龍號」,近日於西太平洋完成首個國際深海科研考察航次後,昨日隨母船「深海一號」科考船首次訪港。科考人員並透過連串活動,與香港科研人員、市民大眾特別是青年學生分享考察成果。在歡迎儀式上,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表示,希望香港社會各界好好把握「蛟龍號」訪港機會,深入了解海洋科學的發展,並希望是次活動能夠啟發更多香港年輕人投身於深海研究,及積極參與國際深海大科學計劃,為實踐海洋命運共同體、構建美好的地球家園貢獻力量。有登船參觀的香港學生形容,能近距離認識國之重器,啟發自己立下科學志向,期望未來有機會為祖國科技出一分力。

「蛟龍號」及「深海一號」歷時45天的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帶回617件深海生物樣品,並創下多個首次紀錄,包括是我國開展的首個大洋國際共享航次、「蛟龍號」首次搭載外籍科學家下潛等,強化了中國與國際社會在深海治理上的合作,並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對全球海洋事業的貢獻。

昨晨7時許,「深海一號」緩緩駛進維港並停靠尖沙咀海運碼頭。香港特區政府官員、立法會議員、科學界代表及中小學生等,登船一睹國之重器的風采,參觀及聽取科研人員匯報科研考察成果,並出席其後獲國家自然資源部大洋事務管理局全力支持,由香港科技大學為「深海一號」及「蛟龍號」首次訪港舉行的歡迎儀式。

卓永興在歡迎儀式上致辭表示,今次既是「蛟龍號」首次訪港,也是我國深海大洋領域科考船時隔18年再訪香港,在香港各界積極準備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此次訪問既標誌着國家在載人深潛科考技術的重大進步,也充分體現了中央政府對香港海洋科研發展及生態保育的關心和支持。香港特區會繼續與內地攜手,共同推動深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並積極發展海洋經濟,提升競爭力及促進永續發展,為香港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

是次西太平洋國際深海科研考察,是由港科大參與領導的「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的一部分,旨在了解該海域的深海典型生態、物種多樣性及礦產資源;該計劃亦是由國家主導、聯合國批准的「聯合國海洋十年大科學計劃」之一。大洋局局長鄔長斌表示,航次吸引了世界五大洲的科學家共同參與,「不僅提升了我們對深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科學認知水平,還為全球海洋科學研究貢獻了重要的科學數據,也更加堅定了我們持續開展『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的信心。」

該航次首席科學家、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許學偉亦在昨日儀式上介紹航次任務的成果與收穫。他介紹,是次任務歷時45天,船員團隊一共由60人組成,包括18名來自5大洲、9個國家和地區的科考隊員,當中有3名是來自香港的科學家;「蛟龍號」共進行了18次載人深潛,獲得並帶回617件寶貴的生物樣品,主要包括珊瑚、海綿、棘皮動物及其他魚蝦等,其中發現十多個疑似新物種,「這些沉甸甸的樣品背後,實際上都是代表着我們『蛟龍號』的作業能力不斷提升。」

「蛟龍號」訪港籌委會主席、港科大海洋科學系講座教授錢培元表示,該航次不僅是海洋科學方面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向全世界證明中國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做好國際合作大計劃。他希望,這次訪港可以讓香港市民了解到國家在深海大洋方面的研究實力,並在相關方面發揮香港應有的貢獻。科學家在訪港期間,亦出席多項「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國際研討會相關活動,包括昨日下午的科普講座及今天舉行的學術研討會和圓桌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