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中國,英國搞錯了方向

李冠傑/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英國研究中心智庫研究員

近來,英國開始了一波集中針對中國的動作。英國情報機構稱應對中國這個「劃時代挑戰」是頭等大事,英國警察機構對向香港特區政府提供服務的「間諜」發起指控,英國國防部的薪資系統遭黑客入侵也被暗示是中方所為,等等。人們不禁要問,英國為何頻繁渲染「中國威脅論」?如今的保守黨政府要把英國帶向何方?
第一,保守黨政府正面臨巨大的選舉壓力,以為抨擊中國或許能為自身拉些選票。英國大選很可能將於今年下半年舉行,執政的保守黨因缺乏亮眼政績而面臨失利的風險。在5月初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地方選舉中,保守黨失去近半數議席,跌落為第三大黨。英媒普遍認為,保守黨遭遇了40年來最糟糕的地方選舉結果,這似乎預示着工黨重新上台執政的可能性正變得越來越大。近來的多項民調數據也顯示,工黨常領先保守黨20個百分點。病急亂投醫。在保守黨政府看來,國內經濟下行趨勢短期內難以逆轉,於是轉向安全領域,通過渲染外國勢力對英國社會造成的不安全感,進而引導民眾忽視保守黨政府在經濟和民生問題上的少有作為。
第二,不少英國政客的對華認知更趨負面。今年以來,當歐美國家領導人及高官紛紛到訪中國之時,英國政府在這方面迄今幾無動作。2023年8月,時任外交大臣的克萊弗利到訪中國,是自2018年以來英國外交事務最高官員首次訪問北京。在那之前的5年多時間裡,中英關係發生了很大變化,交流互動機制幾乎都陷入停滯。英國政府跌入對華認知誤區,不斷強化對中國的惡意想象。面對中國以事實真相作出的回應,英國政府置若罔聞,繼續在錯誤對華認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實際上,保守黨政府對中國不了解更不理解,也因此喪失了理性觀察國際局勢的戰略眼光。
第三,英國《國家安全法》的實施,推動它的執法機構緊盯所謂中國對英的「破壞」。2023年7月,英國《國家安全法》通過並生效,該法首次將「外國干預」列作刑事犯罪。英國《國家安全法》也是繼2022年1月生效的《國家安全與投資法》以來又一部在英國國內全面審查外國勢力的法律。這兩部法律的主要打擊對象之一被認為是中國,因為中國在英的投資和人員都不少,一些英國政治精英因此認為對中國必須加以提防。
第四,因為制度優越性大不如前,英國政府正在國內構築一道思想領域的「小院高牆」。當前,在「歷史終結」的預言不攻自破後,英國及其他歐美國家的制度自信急速下滑。不少英國政客敦促放棄對華「以商促變」的接觸路徑,轉而主張制度競爭。這種把制度競爭話語搬出來的做法,只能說明不少英國政治精英長久以來不過是自戀般地生活在自身「制度依然優越」的幻覺中。為了繼續這種幻覺,英國政府開始築起「小院高牆」,夢想着「英國制度永遠優越」,而對臆測的「制度性對手」中國大加打擊。
第五,英國依然有領導世界的雄心,它試圖打造兩個陣營對壘從中漁利。在一些英國政治精英看來,贏得冷戰的經驗依然可用,現階段必須「分清敵我」,於是便有了「脫鈎斷鏈」「價值區分」「安全第一」等思維和行動。英國在國際社會主打「價值觀外交」,試圖塑造「民主陣營」與「威權陣營」的對壘局面,以找到昔日獲勝的感覺。不過這些英國政治精英明白,陣營對抗的背後是綜合實力,這在現階段的主要體現是對科技創新的引領力。英國外交大臣卡梅倫日前發表講話稱,當今的世界更加危險、更加不穩定、更具對抗性,英國要在競爭中勝出,在合作中勝出,在創新中勝出。不過,科技創新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實現的,更不是通過打造陣營對立可以實現的。
英國保守黨政府一邊渲染「中國威脅」,一邊打造「兩個陣營」的對抗態勢,試圖在世界格局發生深刻變革和國際體系面臨嚴峻挑戰的過程中充當領導者的角色。然而事實上,英國政府面臨的最大壓力不是在國外,而是在國內;更不是在中國,而是在於英國政治人士的治理能力和責任擔當。務實解決英國民眾的切身關切,才是英國政治人士的第一要務。
(此文轉載自《環球時報》2024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