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人民的悲劇

陳呈/時事評論員

最近巴以再一次爆發衝突,部分人認為巴勒斯坦突然的施襲並不道義,對於以色列寄予無限的同情。可是如果我們從巴以衝突的歷史角度出發,就會明白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以色列今天被襲之果與當年以色列復國運動種下的仇恨有關。
人數較少的猶太人在美國的支持下,最終得到了較多巴勒斯坦地區的土地,本應居住於此的阿拉伯人反被驅逐出去。巴勒斯坦阿拉伯區的邊境長期被以色列控制,當地的水電、糧食、日用品、醫療等依賴勞務輸出和國際援助,需要被迫向以色列購買。在這種情況下,巴勒斯坦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壓抑,根本就談不上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諷刺的是後來者的以色列卻是一個發達的國家。所以除了政治上的仇恨外,兩地的經濟發展極不平均亦導致了兩地民眾的仇恨。年青的巴勒斯坦人很易受到極端武裝組織的吸引而從事對以色列的反抗工作,而以色列在遇襲後亦不忘發揮「以牙還牙」式精神作出復仇,過程中似乎亦從不避免無辜平民的傷亡,雙方在新仇舊恨的交織下形成化不了的仇恨。
巴勒斯坦的歷史困局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悲劇再次教曉我們,一個國家對人民的重要性。說到底,沒有國家完整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國家安全就更沒有人民的穩定生活,所以沒有國就沒有家。香港經歷過黑暴的破壞後,我們對於社會安定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及追求。雖然黑暴不能跟巴以衝突類比,但對於香港社會來說毫無疑問也是十分深刻的傷痛。巴以衝突再次讓我們感恩香港背後有個強大祖國之餘,更能認識清楚國家安全的重要性。
因此,我們要感恩香港國安法的有效落實,發揮了定海神針的作用。為香港社會由亂及治,由治到興發揮了重要的推動功能。同時,我們更要感恩今天國家的強大,讓我們可以時刻頂著西方的強大壓力,始終敢於向西方說不,始終可以走自己的道路,始終不用淪為西方的附庸。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