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下的「我哋大家」

翊君/時事評論員


有香港樂壇教父美譽嘅著名音樂家顧嘉煇在加拿大逝世,很多香港人也感到惋惜,因為香港又失去一個甚具代表性的傳奇人物。

顧嘉煇的傳奇之處,是他生前創作了很多名曲,家傳戶曉,一代傳一代,絕對是香港人共同的文化資產。說到他的代表作,便不得不提他與已故填詞人黃霑共同創作的《獅子山下》,這首由顧嘉煇作曲、黃霑填詞的歌曲,是香港電台於七十年代播放的電視劇《獅子山下》主題曲。該劇內容以單元一集作本,展現香港基層在獅子山下(即香港)生活所面對的困難及挑戰。由於廣大市民對劇中情節甚有共鳴,因此《獅子山下》成為了上一代香港市民心目中的神作,連帶《獅子山下》的曲詞成為香港人的「代表作」。

隨著香港經濟在六七十年代起飛,香港人生活質素得到改善,到了八九十年代步入輝煌歲月,「獅子山下」精神成為了香港一個圖騰,大家都有在獅子山下奮鬥的故事。「我哋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上,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這兩句來自《獅子山下》的歌詞,滿載了香港人對香港這個城市的感受及情懷。2002年時任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在宣讀財政預算案後,更引用《獅子山下》了歌詞,令這段講詞更富感情及人情味。

「獅子山下」精神到底代表著什麼呢?不同年代不同群體都有不同的解讀。大概在十幾年前,香港的本土意識興起,有小撮有心人利用社會的各種矛盾,將「獅子山下」精神歪曲成「香港人優先」、排外的集體主義,繼而擴大兩地矛盾。在去年回歸二十五年之際,在內地及本地電視劇共同製作的回歸電視劇中用上《獅子山下》主題曲,卻被網民說成騎劫了「獅子山下」精神。這種將「獅子山下」精神簡單化做法,可說是對原來「獅子山下」精神的意思扭曲了。顧嘉煇教曉我們,所謂「獅子山下」精神,象徵著香港人不屈不撓、奮發向上的故事,代表著的應是香港人不屈不撓奮發向上,而非固步自封同排外排他。

自古以來,香港都是一個外向型的移民城市,有人來也有人走,為這個城市奮鬥出力的,也是獅子山下的「我哋大家」。大家不妨回想一下,很多上了年紀的香港人,本身都是從內地移居來港,在香港落地生根。甚至《獅子山下》的作曲者顧嘉煇、填詞者黃霑,以及主題者羅文,本身都是在廣州出生,年少時才在香港生活。但在大家眼中,他們都是獅子山下的「我哋大家」。

感謝顧嘉煇,懷念顧嘉煇!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