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民教育需要國產電影

王方/文化工作者


今年國慶節,一套國產電影《長津湖》熱爆神州,上映五天票房破18億元人民幣。不過,電影在內地好評如潮熱爆的同時,一河之隔的香港卻沒有電影院放映《長津湖》,形成強烈對比。

香港昔有有東方荷里活美譽,更是華語電影創作的核心城市。在這個小小地方,港產片及外語片主導了香港的電影市場。基於流行文化的影響,普遍香港人看電影所追求的,是娛樂性夠強,感官刺激夠厲害,沒有這些元素,通常票房也不會太好。也由於香港電影市場高度市場化,電影發行商及院線不會隨便放映沒有收視保證的電影。

然而,在香港這個資本社會,往往對人文有一種缺乏和缺失,在價值觀上更多是追求物質價值,過於講求現實。以往香港的愛國文化宣傳做得不到位,就是大家過於著重市場反應。以往愛國電影在香港的票房非常的一般,然而,市場反應不好,就代表愛國電影的價值比商業大片低嗎?愛國電影及國產電影帶給香港人的,是一種文化介紹,是價值觀的灌輸,是對國家的一種認識。《1921》是讓香港人認識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入門電影,《長津湖》是讓港人了解抗美援朝的一段歷史。

話說回來,現在的國產電影,在內容上及製作上已達到高水平,部分電影在製作規模、拍攝手法、後期製作等絕不遜於美國荷里活製作的電影,可觀性十足。既然國產電影也隨時代脫胎換骨,香港觀眾、電影發行商、各大院線是不是應摒棄固有偏見,更多的接受國產電影呢?

所謂國民教育,不僅是課本上課堂上的知識學習,更體驗於生活中的每一環節當中,面對社會每一階層。香港的國民教育,就是需要國產電影。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