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教協原來是為了「掃平貨」?

翊君/時事評論員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終於在昨日宣布解散。這個擁有9.5萬會員、號稱全港最多教師會員的教師工會組織,就此結束四十多年的歷史。教協解散,有很多會員大嘆可惜,不過他們的慨嘆,可能僅與消費有關。

教協理事會在昨天下午宣布解散消息,不久教協旗下的教協超市即大排長龍。位於旺角的活動中心超過300人排隊購物,另外位於銅鑼灣的活動中心也有近200人排隊購物掃貨,與百貨公司打節清貨情境十分相似。有排隊掃貨的教協會員表示,昨日收到教協解散的消息後,便馬上跑到教協超市,因擔心超市因解散而不再營業,趁超市仍有不少合用貨品於是去掃貨。也有會員表示,自己在教協超市訂購了一批月餅劵,擔心月餅劵能否到手。也有會員表示感到難過,因以後失去一個可以買平貨的地方。

教協解散,不少人感到非常傷心,主因,竟是再無到教協超市「掃平貨」的機會。你說可笑不可笑?

說到底,教協多年來通過福利吸引會員,不少教師入會也只是覬覦教協提供的福利,對於教協的實際運作可能都是不聞又不問。所以對於教協的路向,不少會員也不太關心,又或是為了支持而支持;教協解散,他們也最擔心是少了一個購物的地方。口裡說不身體卻最誠實,單從昨晚教協超市內外人頭湧湧的情境便能說明一切。

教協作為教師組織,到頭來原來獲得教師認同的並非他們對教育的主張及倡議,而是他們的超市。教協的意義,就是教師團購。患難見真情,也許就是如此。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