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看中國為何總是帶著偏見

翊君/時事評論員


一個人出身貧苦,但通過自身的努力克服一切困難,在事業上取得成功,我們會稱他們為成功人士。若這個成功人士是年少成名,我們會冠以天才、神童之名。不過,這樣的故事若發生在不同的地方,可能就會演變成變調的故事。

在東京奧運會女子單人高台跳水項目中,年僅14歲的全紅嬋技驚四座,以接近完美的表現贏得她跳水生涯中第一面奧運金牌。在她的成為金牌運動員之後,各大媒體便將她身世報道一番。原來全紅蟬來自廣東湛江一個貧窮家庭,她的童年也是在訓練中度過,但憑著她的努力,一步一步的邁向成功,更成為奧運冠軍,世界頂尖兒的天少跳水選手。而全紅嬋的成功,也改變了她和家人貧窮的狀況,可說是徹底改變了一家的命運。

可惜,全紅蟬的成功故事卻被外國媒體描寫成為悲劇,例如說全紅蟬失去了正常小朋友應有的快樂童年時光,又說全紅蟬的成功是中國打造獎牌機器的一個模版,甚至說到國家對貧困戶照顧不周政策失敗等。外媒這樣的報道,豈不是喜事當作喪事辦嗎?

記得前幾年美國有一套紀錄片,是細說美國籃球巨星勒邦占士的成長故事。出身自貧苦家庭的他,年少時沒有一個固定的家園,經常搬家,生活圈子充斥三教九流之輩。但憑著他的天賦及努力,最終成為了NBA最耀眼的新人,及後更成為聯盟中最矚目的巨星。有人說,勒邦占士憑著自身努力改變了人生,是美國夢的一個見證。

運動員靠自身努力改變人生,類似的故事在美國就是實現美國夢的勵志故事,但中國運動員靠努力改變人生,卻變成失去人生意義的悲劇。敢問一句,外國人為何總是對中國帶有偏見?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