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龍」也說北京腔

翊君/時事評論員
昨日東京奧運男子羽毛球單打決賽上演「雙龍會」,由國家隊的諶龍大戰來自丹麥球手安賽龍,結果安賽龍擊敗諶龍奪得金牌。對於這位金牌得主,不少人覺得奇怪,為什麼他的中文譯名不是從其名字直譯出來,這是由於他是一位熱愛中華文化的丹麥人。
「安賽龍」這個中文名字,是他在學習中文時由老師替他起的。他在19歲開始學習中文,起初的中文名是從其名字直譯出來,但他在學習中文後不太喜歡「維克托」這個音譯名字,於是他請老師為自己起了一個好聽的中文名:安賽龍。「安」是取自他姓氏的相近發音,至於「賽龍」就是含有戰勝王者之意。在努力學習下,安賽龍不但能說出帶北京腔的普通話,更能以拼音輸入中文。由於他懂得說中文,因此能與來自中國的選手溝通,國家隊的諶龍,就是他場外的好朋友。至於林丹,也是他的偶像。
事實上,不少外國人十分熱愛中華文化,以往不少年輕外國青年到中國留學學習漢語。近二十年隨著中國國力不斷提升,來華留學的外國年輕人愈來愈多,無論在抖音或者是在B站(BiliBili),不少外國人不但能講標準的普通話,而且他們對中華文化、中國傳統習俗及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均異常熟悉,與中國老百姓無異。可以說,我國國力提升,軟實力也不斷增強,喜歡中國和重視中華文化的外國年輕人也愈來愈多。
正當外國年輕人對中國及中華文化愈來愈認同及重視之時,香港的年輕人卻倒行逆施,甚至不以中華文化為傲。曾有人說過,沒有中國人這身份,我們甚麼都不是。一個不重視自己國家及民族的人,無論在地球什麼地方都會受鄙視的。
安賽龍曾表示:「我特別喜歡中國,這裡是我的第二故鄉。每次來中國比賽就像回到自己的家鄉一樣」。或許,安賽龍正正因為喜歡中國和重視中華文化,才能夠強大起來,最終取得金牌圓夢。香港那些年輕人,還不醒過來嗎?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