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通內關」能予內地同胞信心嗎?

羅福/旅京港人


過去一年香港飽受新冠疫情困擾,香港人要到外地基本上是困難重重。鑑於外地疫情失控,因此本港有人建議香港應仿傚澳門做法,積極爭取「通內關」(即恢復與內地通關)。日前有立法會議員揚言今年第四季必能做通「通內關」,更是坐三望四(最快第三季,最遲第四季)。然而,香港人在這方面似乎忽略了內地同胞的感受。

在這次新冠疫情中,國家有效控制疫情,不但在抗疫防疫工作上做得非常到位,而且民眾對防疫抗疫的警覺性十分之高。反之,香港人在防疫抗疫方面顯然有所不足。例如,內地民眾已接種新冠疫苗超過2億劑次,預計今年六月底達到40%接種率;香港接種率為15%左右,而且很多人對接種疫苗持否定態度,特區政府仍為提高接種率而頭痛。

話說回來,就是因為兩地對防疫抗疫的想法不同,因而令內地人對香港疫情持續有著負面看法。香港人在北京生活,基本上從說話口音以至外表也和本地人有些許差別。結果就是,在這次疫情中,香港人突然成為了被內地同胞「關注」的一群。筆者打車時,說話後開車師傅就馬上問:「香港過來的?不會是剛來的吧?」背後意思就是害怕載搭了一位新冠病毒帶菌者。不單是乘車,就連平常的社交場合中,在場人士知道你是香港人,不其然也會問:「來了多久?」暗示害怕你剛從香港回來有可能是帶菌人士。

內地防疫抗疫大成功,香港倒成為抗疫尚未成功的城市,香港人在內地行走,自然會受當地人的「關注」。而毗鄰香港的澳門,因為防疫工作到位,內地人深信澳門人不會將新冠病毒內地,才能做到「通內關」。沒比較沒傷害,當香港希望盡快「通內關」時,有沒有考慮過能否給予內地同胞的足夠信心呢?若沒做好防疫抗疫工作便強調通關,香港人只會成為被歧視的一群。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