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著陸火星 港人與有榮焉

梁明逸/文化人
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5月15日成功著陸火星,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成功派探測器著陸火星的國家,更難能可貴的是,中國首次火星任務,即一次過完成進入火星軌道、在火星表面著陸及運行火星車三步走,成就足以媲美1970年中國發射的首夥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2003年中國首個太空人楊利偉,載入國家史冊,為我國航天史寫下光輝一頁。
國家主席習近平發出賀電,祝賀「天問一號」成功著陸火星,並指是中國邁出星際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里程碑。
歐洲航天局、美國太空總署、俄羅斯聯邦航天局也紛表祝賀,美國媒體也難得放下成見,大多作出正面報道,《華爾街日報》更以「中國的加冕時刻」作標題。畢竟,在太空領域上,應當沒有國家門戶、意識形勢之別,眾人皆是地球的一份子,應當齊心探索廣濶無垠的宇宙。
相對而言,香港坊間似乎對「天問一號」的成功著陸,反應較為冷淡,媒體的篇幅跟2003年楊利偉上太空有明顯差異。其實,是次航天任務,香港人也有參與。據報道,香港理工大學兩支跨學科科研團隊,分別為火星著陸區的地形測量和評估,以及為落火狀態監視相機(即「火星相機」)的研製作出貢獻。
「天問一號」的名字源於屈原長詩《天問》,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國家每次任務的成功,必須舉國上下一心,各地科研學者齊心協力才能事成。作為香港人,有份參與當中科研,為國家航天事業作出貢獻,實在自豪;作為中國人,看見國家蒸蒸日上的太空科技,縮短與美國的距離,也應感到驕傲;作為地球人,看到星際探索添一重新力軍,也值得高興。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