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爭「先通內關」救香港

翊君/文化工作者


正當香港有機會爆發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時,澳門在今年五一假期「大收福利」。何解?就是因為澳門成為了內地首個恢復簽注辦理的出境旅遊目的地,肥水灌進令土地變得肥沃,反之香港只能得個「望」字。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也是亞洲區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世界各地人流及貨物進出頻繁已是百年來的平常事。然而,面對今次新冠疫情,香港對於封關不封關、對哪個地區的民眾實行嚴格的出入境限制進退失據。有意見認為香港應向內地學習,以幾乎完全隔絕的方法捱過疫情;也有意見認為,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不應在此時「閉關自守」,應對外作有限度開放。

近日,立法會議員何君堯在議會上表示,香港仍全力恢復通「內關」(即與內地通關),外關(即中國以外的國家及地區)通不通也不要緊。他在議會上雖然表達得有點兒激動,不過他的話也有幾份道理。譬如說,他質疑港府花這麼大的力量弄個旅遊氣泡,最新新加坡能來多少人、歐洲又能來多少人,他們來的愈多,香港反而更害怕。

的確,歐美等地疫情好像有點受控,但情況仍然嚴竣,通了外關,香港可能有更多輸入個案,即使香港人和特區政府再努力抗疫也於事無補。反而,現時內地抗疫工作表現出色,國民的防疫意識甚高,把個案輸入香港的機率遠比外國人輸入的機率低。基於疫情受控,內地民眾早已可以在國內自由往來,據統計,今年五一長假期從5月1日至5月5日,內地旅遊出遊人次高達2.3億人次,旅遊收入達1132億元人民幣。澳門亦受惠於「通內關」,在五一假期五天中有16.7萬人次,日均入境旅客達3.3萬人左右,酒店平均入住率均有顯著增長。需知道,澳門政府全力推動「通內關」,令本地經濟能受惠。前車可鑒,今時今日的香港是否應全力推動「通內關」,引進北方的「肥水」灌溉香港受盡疫情打擊的經濟呢?

先通內關,再通外關。是合理不過的做法,除非香港特區政府充斥著「反中亂港」的黃絲。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