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歌快閃
穆亦
前些天,香港一個朋友發送給我一段視頻,說「拍得真好,滿滿愛國情、正能量!」我仔細一看,竟是前年香港和內地熱播過的「國歌快閃」短視頻,沒想到香港還在流傳。
2019年5月初,一條時長僅3分22秒的視頻短片迅速熱播走紅。這是完全由香港市民出演和拍攝的「快閃」短片。
5月1日,短片在香港無綫電視首播。
5月2日,短片登陸央視《新聞聯播》。
5月3日,短片在香港和內地開始熱傳。
有機構對短片播出三天內的情況略作統計後吃了一驚:傳統媒體廣泛報道,新媒體大量轉發,社會反響異常熱烈。
在香港,18家主流媒體刊發報道,累計發稿217篇,標題中突出「傳遞尊重國家訊息」「國歌快閃唱心聲」等內容;香港社交網絡有327個平台轉載,主帖約1050條,跟帖數超過4.6萬條,點讚率達87.2%,累計點擊量約432萬人次;香港互動評論平台上「感動」「澎湃」成為最熱門的關鍵詞,紛紛表示應該尊重國家、國旗和國歌,有網民評論認為「有國才有家,如果沒有國民意識,就猶如二等公民和豬仔奴隸」、「國歌早已烙在心中,別管流言蜚語,好好唱出來。」
在內地,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央媒紛紛報道,其新媒體迅速播發,各大門戶網站大量轉發,累計點擊量約4.3億人次,最熱門單條點擊量為368萬;「香港國歌快閃」進入微博熱門話題榜前10,單平台點擊超過1億。
短片的影響還擴展到了海外,新加坡「聯合早報網」、加拿大「星島網」等10餘家海外媒體刊文報道。
有評論認為,以一次有創意、具誠意又傳遞深意的集體行動,抒發740萬香港同胞的情感,這次國歌快閃意義深遠。
這部片子我看了多次,每次看都很激動、很感動。我認為片子大獲成功、成為「爆款」,除了國歌本身具有的民族向心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感召力、藝術感染力之外,還有四點重要原因:一是地標性。短片全部在香港取景拍攝,並且選了最著名的金紫荊廣場為主場,同時輔以尖沙咀、南丫島、香港大學、香港科學園、香港國際機場、西九龍高鐵站和港珠澳大橋等15個地標為分場,特殊的城市和熟悉的地標讓短片格外引人關注。二是代表性。這部短片的主辦方邀請了包括政界、商界、學界、演藝界等香港各界有影響力的人士,特別邀請了院士學者、青年學生、「東江縱隊」老戰士和外籍人士參與。主場主唱人士更是星光熠熠,包括成龍、譚詠麟、張明敏、鄺美雲、霍啟剛、郭晶晶等。通過名人效應提升吸睛效果,有效促進了短片的傳播擴散。三是故事性。
短片從講故事開始,一名靚麗的女教師帶了40名中小學生來金紫荊廣場觀看升旗儀式,現場講述國歌故事。童聲唱響「起來」時,晨運人士、早讀學生、觀光老外和周邊遊客自發響應參與,許多場景令人動容。四是專業性。這部短片由行業領先的香港視頻製作公司前期拍攝、後期製作和節目包裝,邀請專業的警察樂隊演奏國歌,還通過航拍、360°全景等技術應用突出特效,觀之令人賞心悅目。
在我看來,短片結尾的參與者感言格外打動人心。霍啟剛說,這次活動讓香港青年與為國家作出重大貢獻的老兵一起合唱,令他覺得很感動,希望每個香港人聽到國歌時,會聯想起一件驕傲的事情。香港首名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說,作為一個中國人,感到很自豪。蘭桂坊創辦人盛智文用英語表示,以中文唱出中國國歌,表達出愛國精神,感覺很好。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著名演員鄺美雲說,尊重我們的祖國,就是尊重我們自己。著名演員成龍說:「很激動,作為中國人很驕傲。」著名歌手譚詠麟說得特別好,「每一個中國人唱中國的國歌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非常開心。」
這次國歌快閃活動是由香港各界青少年活動委員會主辦的,短片是由香港美亞娛樂公司所屬香港視頻製作公司拍攝製作的。
短片播出不久,我見到了製作團隊,聽他們談起這部短片拍攝的情況。美亞娛樂董事長李國興說:「作為一個中國人,能有機會參與拍攝這部國歌快閃視頻短片,感到非常開心和自豪。」那天我才知道,為了拍好這部短片,製作方全情投入,僅在主場就設置了17個機位,拍攝團隊達50多人。
孫中山先生說,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麼樣愛國」。
法國作家雨果說:「人民不能沒有麵包而生活,人民也不能沒有祖國而生活。」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一個人不愛國,甚至侮辱祖國、欺騙祖國、背叛祖國,那在自己的國家、在世界上都是很丟臉的,也是沒有立足之地的。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對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是心之所系、情之所歸。
參與拍攝的香港又一村學校校長李明珠接受記者採訪時動情地說:「人始終需要國,也都需要家,有國有家,小朋友才會有歸屬感,才會有情有義。」
傳我視頻的香港朋友告訴我,這部短片他看了五遍,看一次感動一次。他激動地說,當下「愛國者治港」已成為香港最強音,這部短片沒有過時,應該讓更多的香港市民特別是青少年看到,讓國歌成為港人心中最美的歌。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