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古知今正視歷史
翊君/文化工作者
香港歷史博物館裡的「香港故事」常設展下周一(即10月19日)起暫停開放,進行翻新工程。然而,有消息而現時「香港故事」常設展中展出的歷任港督照片有機會被移走,消息引起網民激烈討論,事件馬上變得政治化,「去殖」爭議又再出現。
「香港故事」常設展於2001年開幕,至2020年錄得超過1,000萬參觀人次,近年更免費向公眾開放,成為廣大市民學習香港歷史的好地方。展覽內容由遠古史前歷史,至香港回歸祖國,當中包括英國管治時期的155年歷史展區。多家傳媒引述消息指,現時以九七回歸作結的展覽,翻新後有機會加入香港與內地融合的內容,例如港珠澳三地聯繫等,但佔比不多。而以往英國管治時期的展區,在閣樓一角展出了歷任港督照片。消息指,歷任港督照片將被將移除,或改為展出港督的珍貴品。消息一出,不少人批評當局有意淡化英國管治時期的這段歷史,是特區政府一連串「去殖民地」的舉措之一,通過抹殺歷史讓下一代片面地認識香港的過去。
每一個地也有自身的歷史,英國通過不平等條約管治香港過百年,對中華民族而言雖是屈辱,但也是香港歷史的重要部份。鴉片戰爭與香港開埠大有關連;在英國管治下,香港在戰後成為國際大都市,這些都是無法否定的事實。所以,英國管治香港的歷史,根本無須否定及作任何淡化,反而要完整地展示出來,因為英治時期的香港,也有不少社會問題,市民大眾通過資料詳盡的展覽,便能全面地認識香港的過去,不管是正面的信息還是負面的。相反,刻意淡化反而易給予有心人作批評藉口,甚至向大眾傳播不盡不實的信息。某程度上,回歸後出現的戀殖思想,是部分人對英治時期歷史的一種美化,這也是建於選擇性及片面的歷史資訊之上。
作為面向全港市民的香港歷史博物館,必須做到讓大眾正面認識歷史,尊重客觀事實,正視歷史。因此,對曾發生的歷史不用去刻意刪除及更改,才能讓人鑑古知今。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