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言專題】中國關鍵詞:刷臉

「刷臉」這個詞,是不是感覺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生活裡呢?簡單來說,「刷臉」就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進行身份識別的生物識別技術,通過攝像頭採集人臉圖像或視頻流,檢測跟蹤人臉後完成識別。
先說說大家最熟悉的通關應用。國家移民管理局近日就發布公告,由11月5日起,符合條件的內地居民、港澳居民(含非中國籍)、台灣居民,能在深圳皇崗、羅湖等12個口岸「刷臉」智能通關。香港市民未來在香港關口用「非觸式e-道」,內地關口用「免出示證件」通道,整個過程不用出示實體證件,多便捷高效啊!那又有哪些人能用上呢?年滿14歲以上,持有效往來港澳通行證和相關多次有效簽注的內地居民,持有效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含非中國籍)的港澳居民,且同意邊檢機關採集核驗面相、指紋等信息就行。過關時,到通道先平視攝像頭調整位置,核對身份信息,閘機門開進入,再按提示核驗指紋、面相,無誤後就能離開完成通關啦。而且部分符合條件人員無需申請,其他人按流程申請採集信息後也能用。不過,往來內地和港澳地區的人員還是得隨身攜帶有效出入境證件,畢竟入境港澳和港澳居民進入內地有相關查驗和辦事需求。
除了過關,「刷臉」在金融安全領域的應用也十分廣泛,這大家能想到嗎?在支付環節,「刷臉支付」給消費者帶來極大便利。出門不用帶錢包、手機、銀行卡,面對支付設備攝像頭,系統快速準確識別用戶身份完成支付,支付時間大大縮短,效率提高不少。想象一下,購物結賬時,不用翻找錢包找卡,也不用解鎖手機打開支付軟件,臉一湊,支付搞定,多爽!
銀行開戶和金融業務辦理方面,「刷臉」技術作用也很大。傳統開戶和業務辦理,要提供大量身份資料證件,流程繁瑣還易出現信息不准情況。「刷臉」技術能實時驗證用戶真實身份,減少身份冒用和欺詐風險,保障金融業務安全合規。比如,有人想冒用他人身份開戶或辦理業務,在「刷臉」面前就很難得逞。
金融機構的門禁系統也離不開「刷臉」。只有授權人員能通過刷臉進入特定區域,保障內部信息安全和資產安全。這就像給金融機構加了一把智能鎖,只有「對臉」的人才能進入,防止無關人員隨意進出,保護重要信息和資產不被洩露或破壞。
「刷臉」技術從最初人際文化裡的網絡用語,如今已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便利和安全保障。未來,它還會在哪些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呢?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