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言專題】中國關鍵詞:超常規措施
你是否好奇,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中國要如何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跨越?答案就藏在「超常規措施」這個關鍵詞裡。
「超常規措施」可不是個普通詞彙。在「十五五」規劃建議裡,它首次被提出,該段文字是這樣寫的:「完善新型舉國體制,採取超常規措施,全鏈條推動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高端儀器、基礎軟件、先進材料、生物製造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決定性突破」。這一表述十分罕見,以往重要綱領性文件中少有出現,它究竟意味着什麼呢?
「超常規措施」的核心在於突破現有體制機制的常規框架,以更強的決心、更高的效率和更集中的資源應對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挑戰。它體現了國家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空前決心,還意味着大量資源傾斜。就像要打一場硬仗,國家集中資金與要素,打破所有制壁壘,把央企、國企、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力量整合起來,朝着一個目標衝鋒。
在「超常規措施」下,就像一場激烈的競賽,誰能率先突破技術難關,誰就能獲得勝利,極大地激發了各方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與傳統的項目制有根本上的區別。
為什麼「十五五」規劃要採取「超常規措施」呢?這凸顯了時間的緊迫性。觀乎中美從貿易戰打到科技戰,但在先進晶片製造等核心領域,中國仍然受制於人。「十五五」規劃將核心技術攻關周期壓縮到5至8年,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實現更多並跑領跑的跨越,常規手段顯然不夠。只有以超常規手段應對高端技術領域的複雜挑戰,才能為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制度保障。
「超常規措施」是中國在科技領域志在必得的「軍令狀」,是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關鍵一招。它為國家科技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讓我們有信心在未來五年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水平的大幅提高,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