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不見棺材不落淚

翊君/時事評論員

正所謂「不見棺材不落淚」,荷蘭政府跟隨美國對中國打壓科技產業發展,結果引來中國反擊,損失慘重。荷蘭吃了大虧才向中國示好,真是諷刺至極!
早前荷蘭政府以國家安全為藉口,動用了冷戰時期法規,強行接管中企控股的荷蘭安世半導體(Nexperia)並凍結其資產,此舉看似是向美國遞上「投名狀」,作為歐美國家打壓中國科技發展的行動。然而,荷蘭政府的這一魯莽行為,卻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中國商務部果斷出手,禁止安世半導體中國及其分包商出口在中國生產的特定芯片及部件。這一舉措精準打擊了歐洲汽車業的要害,由於安世半導體東莞工廠承擔着全球70%的最終產品出貨量,且不少是為歐洲客戶定製的,出口限制生效後,工廠出貨立即受阻,部分崗位甚至調整為「上四休三」,相關產品也面臨缺貨與漲價壓力。連帶的相關影響,就是眾多歐洲汽車商,包括BMW、平治、福士、法拉利等,可能因此在數周內停擺,這讓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深感恐慌,紛紛強烈呼籲荷蘭政府尋求新的解決方法。
荷蘭政府的這一魯莽行為,無疑是對全球芯片供應鏈的嚴重破壞。安世半導體作為全球車用芯片的重要供應商,在中國的有力反擊下,荷蘭政府便知道「做錯了事」,於是荷蘭經濟部長急忙改口,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並稱「中國與荷蘭是朋友」。
中國在此次事件中展現出了十足的底氣。面對歐美部分國家的無理打壓,中國沒有選擇退縮,而是果斷採取措施維護自身企業的合法權益。這種底氣,是來自於中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日益提升的國際地位。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着重要地位,許多國家的經濟都與中國緊密相連。荷蘭政府的錯誤決策,試圖通過打壓中國企業來迎合美國,卻忽視了自身經濟與中國市場的深度融合,最終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
合作共贏,才是國際關係發展的主流,對抗只會兩敗俱傷,此次事件也給荷蘭乃至其他歐美國家敲響了警鐘。事實上,荷蘭為了討好美國,強行搶奪中企控股的半導體公司控制權,不僅損害了中國企業的利益,也嚴重衝擊了本國的經濟和相關產業。歐洲汽車業面臨的停擺危機就是最好的證明。
經過這次慘痛的教訓,相信荷蘭等歐洲國家會深刻認識到合作共贏、對抗自傷的道理。在國際經濟格局中,各國應該摒棄零和博弈的思維,通過平等對話和合作來實現共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維護全球產業鏈的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的繁榮。若荷蘭繼續當美國的「爛頭卒」,最後結果就是自身國家造成巨大損失。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