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見鄭麗文堅定「中國人」身份

施章/時事評論員

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由前「立委」鄭麗文成功當選,不但標誌着該黨內部世代交替的完成,更為兩岸關係注入了一劑強心針。鄭麗文一番「我是中國人」的堅定宣言,既是對島內「台獨」分裂勢力的當頭棒喝,也為台灣社會回歸兩岸統一的主流共識開闢了道路。
可以說,鄭麗文的當選絕非偶然,她以「要讓台灣人有自信地說我是中國人」為競選核心,光明正大的展示中國人的身份。對於兩岸關係,鄭麗文清楚表明「兩岸同為炎黃子孫、同屬中華民族」。需知道,在民進黨當局持續操弄「去中國化」議程的背景下,不少島內台胞怕被打壓或怕事避免惹禍上身而沉默,鄭麗文的出現正是他們所代表的心聲。強調台灣地區現行法律中「一個中國」的法理根基,她多次在公開場合手持「憲法」副本,指出「白紙黑字寫得清楚,台灣人就是中國人」,這種將法律條文與歷史記憶結合的論述方式,徹底撕破了「台獨」勢力製造的「文化斷層」謊言。這種清晰的立場,所體現的就是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守護兩岸同胞根本利益的主張,不僅與大陸對台政策高度契合,更在國民黨內部引發了一場「去污名化」運動——通過重申「九二共識」的原始內涵,打破綠營長期灌輸的「賣台」污名,讓支持統一的聲音重新成為主流。
鄭麗文的政治智慧在於將抽象的身份認同轉化為具體的民生利益。原為民進黨一員的她,深知該黨腐敗無能且剷除異己,因此她深知民進黨的施政弱點 例如面對特朗普政府發動的關稅戰,賴清德當局束手無策,而鄭麗文則提出「兩岸共同市場」概念,主張通過深化經貿合作對沖外部風險。這種「和平才能發展」的務實主張,在台灣基層選民中引發強烈共鳴。
在競選辯論中,鄭麗文痛斥民進黨「大罷免」鬧劇,指出其本質是「用政治鬥爭綁架民生」。她承諾若當選,將優先推動兩岸農業合作、科技產業對接,讓台灣青年在大陸市場獲得更多機遇。這種將統一進程與經濟民生深度綁定的策略,既規避了「急統」爭議,又為兩岸交流提供了可持續的動力。
事實上,鄭麗文的當選,本質上是台灣社會對「台獨」路線的一次集體反制。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公然宣稱「台灣沒有光復」,鄭麗文則以「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為旗號,喚醒了島內被壓抑的民族情感。她將統一進程與「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相結合,恰好契合了大陸「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的政策基調。
中國國民黨進入「鄭麗文時代」,或將成為兩岸關係一個轉折點。當她以「中國人」身份自居時,當她將兩岸和平視為民生福祉時,當她駁斥「台獨」謬論時,台灣社會的統一民意正在悄然崛起。這場選舉的勝利,不僅是鄭麗文個人的成功,更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台灣島內的覺醒。歷史已經充份證明,任何分裂國家的行徑,終將被時代潮流所淹沒;而兩岸統一的進程,正隨着每一個「我是中國人」的宣言,不可阻擋地向前推進。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