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生物醫藥學教授胡曄 旅美頂級專家歸國
胡曄是頂尖生物醫藥學家,在美國學習和工作了22年,曾擔任美國杜蘭大學教授。
今年夏天,胡曄辭去美國高校職務,毅然歸國。
據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17日報道,就在離開美國前幾個月,胡曄公開批評了特朗普政府凍結和削減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總計830萬美元的研究資金一事。
根據清華大學公布信息,9月起,胡曄擔任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院長,同時獲聘兆易講席教授。
報道稱,4月7日,胡曄在杜蘭大學網站上發表標題為「保護救命研究:NIH資金對公共衛生的關鍵影響」的公開信,警告NIH資金削減將對科學研究產生廣泛影響。
「現在是我們發聲的時候了,保護我們的研究和未來,」胡曄在公開信中寫道,「如果我們錯過這一刻,可能再無機會,無人能倖免……據擬議的聯邦預算,NIH未來資助的間接費用報銷率可能從53%降至15%。」
胡曄談到,一項受削減影響的370萬美元NIH資助原本用於兒童結核病和艾滋病毒的早期檢測。此外,310萬美元NIH資金用於開發基於血液的癌症檢測技術,還有一筆150萬美元資金用於採購先進設備,進一步推進疾病檢測、癌症研究和醫療技術開發。
公開資料顯示,胡曄長期專注於研究病毒快速檢測,在頂級期刊發表過多篇論文,並擔任美國化學會《ACS Nano》期刊副主編。他在納米醫學領域申請了30多項專利,其中14項獲得美國或國際公司授權,並是美國四家生物技術初創公司的聯合創始人。
胡曄1999年畢業於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有機化學專業,後在清華大學化學系攻讀碩士學位。
2003年在清華大學畢業後,胡曄前往美國奧斯汀得克薩斯大學攻讀生物醫學工程,2005年獲碩士學位,2009年獲博士學位。2009年至2011年,他在休斯敦得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
2011年至2015年,胡曄在休斯敦衛理公會研究所納米醫學系擔任助理教授,同時兼任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細胞生物學系助理教授。2015年11月,他晉升為副教授。
2019年7月,胡曄加入杜蘭大學醫學院,此後先後擔任生物技術創新領域Weatherhead校長講席教授、智能分子診斷中心創始主任、創新發展學院指導委員會主任。他還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癌症研究中心擔任診斷項目總負責人。
《南華早報》報道稱,2021年1月,胡曄在杜蘭大學的實驗室開發出一種快速新冠病毒檢測套件。該套件使用唾液作為樣本來源,能檢測新冠病毒及其變異株,使用智能手機可在15分鐘內出結果。
2024年1月,《自然》雜誌發表題為「追蹤結核病」的文章,提及七種潛在新結核篩查技術,其中三種由胡曄領導的實驗室開發。胡曄使用納米粒子富集人體血液中的結核肽抗原,然後用質譜儀檢測。與常用診斷方法需4至6周相比,新方法可將診斷時間縮短至2.5小時,每次實驗室成本約3美元。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4年的估計,全球每年約有1080萬人感染結核病,其中約125萬人死亡,許多人因未診斷或晚期診斷導致無法治癒。
據清華大學介紹,歸國前,胡曄教授的實驗室長期獲得美國國防部(DoD)、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蓋茨基金會(Gates Foundation)、世界衛生組織(WHO)等機構穩定資助。目前,他在清華大學的科研項目着力開發針對傳染性疾病、神經性疾病及癌症的新型診斷方法。
2023年3月,胡曄入選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學會(AIMBE)會士,同年11月入選美國發明家學院(NAI)院士,2024年6月當選為國際生物醫學工程學院(IABME)院士,2025年9月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
2025年9月,胡曄全職加入清華大學,擔任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院長。
清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宏偉表示「胡曄教授具有豐厚的學術成果和寬闊的國際視野,相信他的加入能帶領清華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邁向國際前列,對清華醫學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