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台 AI+行動藍圖 建設中試基地大幅降低應用門檻

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顛覆性技術,人工智能已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和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26日對外公布,明確了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總體要求、發展目標和重點方向,勾勒出中國「人工智能+」最新的行動路線圖。《意見》提出三步走布局,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目標是到2035年中國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值得關注的是,《意見》提出布局建設一批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此舉將沉澱共性能力,大幅降低應用創新門檻。
根據《意見》,到2027年,率先實現人工智能與六大重點領域廣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智能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快速增長,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顯增強,人工智能開放合作體系不斷完善。到2030年,人工智能全面賦能高質量發展,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90%,智能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推動技術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意見》圍繞行業應用需求和基礎能力供給協同推進,提出一系列政策舉措。一方面,以行業應用需求為牽引,統籌國內和國際,開展「人工智能+」六大行動。圍繞科學技術、產業發展、消費提質、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六大重點領域,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對各行業各領域範式變革影響,前瞻謀劃「人工智能+」工作着力點。另一方面,以硬基礎和軟建設為保障,統籌發展和安全,夯實「人工智能+」行動八大支撐。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演進規律,結合內外部形勢變化,圍繞模型、數據、算力、應用、開源、人才、政策法規、安全八個方面,系統構建人工智能基礎支撐體系。
《意見》並提出,將布局建設一批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搭建行業應用共性平台。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應用中試基地是加速人工智能應用規模化、標準化、體系化發展的共性能力平台。結合「人工智能+」六大重點行動,通過在製造、醫療、交通、金融、能源資源等重點領域布局應用中試基地,匯聚行業資源和相關產業能力,培養人工智能專業人才、推廣應用成果、孵化創新主體、打造開放生態。
談及這批應用中試基地的作用,負責人表示,一是聚焦共性問題,帶動促進行業效能提升。通過整合優質資源,應用人工智能解決行業發展中的關鍵共性問題,打造「示範價值高、帶動效應強」的標杆應用,促進全行業生產效能提升。
二是打造共創平台,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打通人工智能應用供需對接、數據開放、資源共享、技術交流渠道,提供人工智能應用研發中試驗證環境,以應用發展帶動技術創新,孵化培育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和產業集群。
三是沉澱共性能力,大幅降低應用創新門檻。通過「統一技術架構、統一數據規範、統一標準體系」,打造算力、數據、模型共性服務能力,促進創新成果高效轉化和推廣,加速人工智能規模化商業化應用。
四是培育共贏生態,促進行業創新範式變革。堅持開放協作、互利共贏,加快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構建資源共享、能力互補、良性互動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