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改革者」的擔當

梁文聞/時事評論員、前傳媒人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這句清代彭端淑《為學》中的警句,道盡了行動與懈怠的天淵之別。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特區成立28周年酒會上擲地有聲地宣示「我們寧願做艱難的改革者,都不能做安逸的停滯者」,正是對此古訓的最佳詮釋。面對香港轉型期的重重挑戰,這份捨易取難的決心,展現的正是破釜沉舟的改革魄力。
「為之,則難者亦易」——只要付諸行動,再困難的事也會變得容易。李家超政府三年來以行動證明此言不虛:完成拖延26年的《基本法》第23條立法,同時將香港打造成全球第七安全城市;公屋輪候時間縮短九個半月,收回8700個濫用單位;引進84間前沿科技企業,帶來500億港元投資;香港競爭力排名從全球第七躍升至第三.......這些成績無一不是啃「硬骨頭」所得,無一不是將「不可能」變為「可能」的明證。
反觀過往,香港社會曾陷入一種危險的「安逸停滯」心態:土地房屋問題以「循序漸進」為藉口拖延,23條立法以「時機未到」推諉,經濟轉型以「自由市場」為名放任自流。這種得過且過的治理思維,導致深層次矛盾不斷積累。李家超政府以「結果為目標」的執行文化,正是對這種怠政思維的徹底顛覆。當某些人還在爭論「簡約公屋」是否完美時,9500戶家庭已將在今年入住;當輿論還在質疑「搶人才」計劃時,21萬專才已抵港貢獻才智。這正是「做艱難改革者」的實幹哲學——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
當前香港正值經濟轉型關鍵期,李家超在酒會上提出三大重點工作——以高水平安全護航高質量發展、加快北部都會區建設、着力改善民生,無一不是艱巨任務。北部都會區開發涉及複雜的土地整合與產業規劃;在地緣政治風雲詭譎的局勢中既要堅定維護國家安全,同時又要擴大國際交往,真的是鬥智又鬥力;縮短公屋輪候時間與取締劣質劏房更觸動既得利益。但正如古語所云:「不為,則易者亦難矣」——若因畏難而退縮,原本容易的事也會變得困難。唯有以「難行能行」的魄力推進改革,才能打破發展瓶頸。
今天,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李家超政府清醒認識到:唯有自我革新才能保持競爭力。從優化上市制度到制定穩定幣發牌機制,從引進重點企業到簡化公司遷冊程序,這些舉措顯示香港正主動擁抱變革,而非被動等待轉機。這種進取姿態,正是「艱難改革者」的擔當。
歷史從不眷顧因循守舊者。香港的獨特優勢來之不易,守成者只會坐吃山空,唯有改革者才能開創新局。李家超以「難者亦易」的行動力證明:香港公務員體系能夠打破官僚桎梏,香港社會能夠凝聚改革共識。當9500個家庭即將入住簡約公屋,當河套區匯聚全球科研人才,當香港競爭力排名持續攀升,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政策成果,更是一種「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概。
東方之珠的光芒,從來都源自勇於突破的膽識。李家超「寧做艱難改革者」的宣示,既是對過往三年的總結,更是面向未來的戰書。在這風雲激蕩的時代,香港需要更多這樣斬釘截鐵的決斷,更多這樣迎難而上的勇氣。因為唯有不斷自我革新,才能讓這顆明珠在世界的版圖上永遠璀璨。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