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發動最大規模關稅戰 《華爾街日報》:全球化時代落幕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涵蓋全球的對等關稅措施,發動至今規模最大的全球關稅戰,《華爾街日報》周三(4月2日)直言,特朗普的關稅戰,無疑傳遞出全球化時代已經告終的訊號,美國不再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反而試圖利用關稅建立貿易壁壘。多間經濟智庫均質疑,特朗普政府其實大幅高估全球關稅為美國帶來的收入,同時低估關稅戰對全球貿易的衝擊。評級機構惠譽警告,美國以至全球多國都可能面臨經濟衰退。
《華爾街日報》指出,跨國貿易是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特朗普卻自認為構建貿易壁壘,便能實現「美國製造」願景。實際情況是伴隨關稅政策落地,美國大量湧向東南亞等低成本製造業地區,以及流向美國盟友的投資都將枯竭。在貿易戰的迷霧消散前,不論美國還是外國企業投資者都會選擇觀望,導致全球投資緊縮,難以提振經濟。
美國不少盟國的企業近年為規避關稅風險,設法在美國建廠生產,這些都曾被特朗普視作製造業回流的成果。然而聯儲局的海外企業投資意圖指標顯示,出於對關稅政策不確定性的擔憂,海外企業對美投資計劃整體有所削減。不同國家企業之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也勢必受到關稅衝擊。
經濟學家還指出,特朗普指責盟友利用美國在二戰後建立的全球貿易體系、推動對美國出口並限制對美國進口,導致美國製造業等產業陷入困境的說法,實則站不住腳。多數主流經濟學家都指出,美國與他國形成貿易逆差,本質上是美國持續攀升的預算赤字,以及較低的儲蓄率刺激消費所致。
《華爾街日報》分析稱,特朗普以為將全球化拒之門外,美國就能迎來工業生產繁榮的黃金時代。但經過多年跨國貿易合作,美國製造業已集中在先進技術領域,絕大多數基礎材料和零件一直依靠進口。換言之,美國製造業原本是透過全球化建立高淨值產業,遠離全球化反而是釜底抽薪,打破自家產業依賴的供應鏈。
分析還強調,今次關稅政策是特朗普政府試圖特別針對中國,透過貿易壁壘和圍堵策略衝擊中國經濟發展。然而時至今日,中國主導全球製造業已是不爭事實,美國企業想要在供應鏈中完全規避中國幾乎無法實現。美國的關稅政策同樣會令電動車品牌Tesla等大規模在華生產的美企受打擊。
《華盛頓郵報》形容,特朗普的政治豪賭是要民眾捱過物價上漲的陣痛,換取遙不可及的重振製造業成果。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經濟學家塞特瑟表示,短期內關稅戰的衝擊是全球經濟衰退。長遠而言,美國的做法勢必令自己嚴重孤立於世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