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評論這樣說──全球化時代的跨國生意不僅是經濟賬,更是國家利益的大賬

作者:清末上河雨

98歲的李嘉誠早已宣布退休,家產也早在2018年就分配得明明白白:大兒子李澤鉅接班,成為長江實業集團及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的主席;二兒子李澤楷則獲得巨額「創業基金」,獨立發展。如今的李嘉誠,早已將家族企業的日常事務交給兒子們打理,自己則過上了低調的退休生活。
一、李澤鉅的「雞肋」決策
李澤鉅接手家族企業後,發現海外港口業務利潤微薄,特別是巴拿馬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每年為集團貢獻的收入不到4%,利潤甚至不到1%,幾乎處於盈虧邊緣。與此同時,美國特朗普政府頻繁威脅收回巴拿馬運河控制權,甚至動用經濟制裁和軍事手段。在這種背景下,李澤鉅決定出售這些海外港口,換取現金以降低風險。
二、交易背後的商業邏輯
這筆交易看似划算:以190億美元(約合1300億人民幣)的價格出售港口,長和集團的負債率從23.6%降至18%以下,股價也因此大漲20%。然而,這一決策卻引發了公眾的強烈不滿,尤其是因為接盤方貝萊德集團與美國政府關係密切。
三、巴拿馬運河的戰略意義
巴拿馬運河是全球海運貿易的關鍵節點,每年承擔全球6%的海運貿易量,中國21%的進出口貨物都要經過這裡。如果美國通過貝萊德集團加強對巴拿馬運河的控制,可能會對中國海運貿易產生不利影響,甚至威脅到「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拉合作。
四、李嘉誠被「冤枉」了?
儘管李嘉誠早已退休,但公眾的怒火卻集中在了他身上,網絡上鋪天蓋地的「賣國賊」罵聲,讓這位98歲的老人背上了不該背的鍋。實際上,出售巴拿馬港口的決策是由李澤鉅做出的,他在商業利益與國家戰略之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五、商業利益與國家戰略的平衡
此次事件暴露出一個關鍵問題:民營企業在跨國交易中如何平衡商業利益與國家戰略?李澤鉅作為企業掌門人,首要考慮的是股東利益,但涉及國家命脈的關鍵資產,是否應該更多地考慮國家戰略?如果這樣的交易發生在國有企業身上,或許連談判的機會都不會有。
六、 後續影響與國家層面的應對
此次交易引發了諸多擔憂:美國是否會通過控制巴拿馬港口對中國貨船「穿小鞋」?拉美國家是否會因此影響與中國的合作?這些問題都需要國家層面提前布局,以應對潛在風險。
國家去年修訂的《反壟斷法》和《國家安全法》並非擺設,對於涉及關鍵基礎設施的跨國交易,政府完全有能力進行審查。如果發現交易可能危害國家安全,政府不僅可以叫停交易,還可以要求重新談判條件。
【寫在最後】
李嘉誠家族的巴拿馬港口交易,不僅是一場商業決策,更是一次關於商業利益與國家戰略的深刻反思。李嘉誠本人早已退休,但公眾的憤怒卻讓他背上了「賣國」的罵名。這起事件提醒我們,全球化時代的跨國生意,不僅是經濟賬,更是國家利益的大賬。企業家們在追逐商業利益的同時,也應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
(本文轉載自網絡,原文標題為《李嘉誠兒子賣掉巴拿馬港口被罵「賣國」,98歲老爺子是否該背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