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評論這樣說──李嘉誠遭千古罵名,失根誰來護你?

作者:歲月史書館
最近,商業圈一個大新聞炸了:李嘉誠,對,就是那個90多歲還騎着小車,身邊跟着保鏢和風水大師的李超人,又搞了個大動作——賣了43個港口!其中,還包括巴拿馬運河那兩個重要的港口。
巴拿馬運河,全球貿易的重要通道,這可不是一般的港口。之前估值400多億美元,結果,200多億就賣給了美國的貝萊德集團。這價格,怎麼看都像跳樓大甩賣。更讓人納悶的是,2021年才續簽的合同,怎麼說賣就賣了?
有人說,這是地緣政治的壓力。你想啊,特朗普那會兒,美國一直盯着巴拿馬運河,還說中國通過李超人控制運河。巴拿馬政府也開始查李超人的合同。這種情況下,港口生意就像握着個燙手山芋,不如趕緊扔了落袋為安。
當然,也有人分析,這是商業策略。雖然巴拿馬港口位置重要,但對李超人的整個生意版圖來說,貢獻很小,不到總收入的1%。賣掉之後,200億美元現金到手,可以降低負債,還能投資其他更有潛力的領域,比如歐洲能源。這不就是典型的「落袋為安,見好就收」嗎?
那為什麼不賣給中國企業呢?這裡面的彎彎繞繞就多了。有人說是美國施壓,貝萊德集團背後有美國政府撐腰,李超人想不賣都不行。也有人說是合同限制,不讓賣給中國和俄羅斯企業。具體怎麼回事,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
說起李超人,當年在內地投資,也是趕上了好時候。90年代,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他開始在內地投資。那時候,霍英東、李兆基這些香港富豪早就來了,李超人算是「後起之秀」。但內地市場足夠大,發展也快,他搭上了這趟高速列車,很快就成了華人首富。
賺夠了錢,李超人就開始套現國內資產,轉投歐洲。這就引來了不少爭議。有人說他沒家國情懷,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就評價過他,說他對中國的貢獻不值一提,財富都集中在個人和家族手裡。他的生意模式,主要是壟斷和低買高賣,而不是創造什麼產品或品牌。
李光耀還說,李超人沒做出什麼暢銷全球的商品,他的商業行為就是「順勢而為」。這話說得挺扎心,但也點出了一個問題:商人逐利沒錯,但要不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
你看,同樣是香港富豪,霍英東家族就積極參與國家建設,口碑很好,子孫後代也受人尊敬。李超人呢?出門保鏢前呼後擁,孩子也不能隨便出去玩。這兩種不同的選擇,也反映了不同的價值觀。
人民日報曾經評價李超人「與其挽留不如目送」,還說大陸錯過的只是一兩個商人,而他們失去的,卻是和中國一起成長的時代。這話說得意味深長。
時代在變,世界也在變。資本逐利是天性,但如何平衡商業利益和社會責任,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到自己的根,這才是企業家需要思考的大問題。
水流千里歸大海。
(本文轉載自網絡,原文標題為《斯人已去無須挽留,李嘉誠賣港口遭千古罵名,失根誰來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