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評論這樣說──李嘉誠這件事,中國人真的看不下去

作者:戰略企劃槍手說市場
這件事現在輿論褒貶不一,甚至是兩極分化。贊同者認為李嘉誠不愧為超人,能預知未來,反應速度非一般人能比;而反對者則認為,李嘉誠是個奸商、見利忘義,是禍國殃民的大資本家!
那麼到底孰是孰非?本着客觀求實的宗旨,今天咱們就來梳理一下這件事的是非曲直。
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和記實業公司正計劃進行一項大規模的資產剝離,涉及全球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業務,遍布亞洲、歐洲及美洲,交易總額預計高達228億美元。在扣除相關貸款及股東收益調整後,此次出售預計將為李嘉誠帶來約19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78億元)的巨額現金收入。
不過,此次出售並不涵蓋香港、深圳及中國大陸的其他港口業務,這意味着李嘉誠相當於「清倉」了除中國內地外的全球所有港口資產,當然也包括在巴拿馬的重要港口。長江和記實業自1997年起便開始運營巴拿馬的兩個港口,並持有其90%的股權,2022年還進行了一次續約,至2047年結束控制權。然而,隨着國際形勢的變化,李嘉誠卻要突然將其變賣。
其實從商業運營的角度來看,李嘉誠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受到美國的地緣因素影響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他是一個精明的商人,合法合規轉讓自己的資產無可厚非。
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特別是港口業務作為敏感行業,容易受到大國貿易摩擦、全球貿易萎縮和經濟不景氣等因素的影響。而且港口業務是重資產,維護和運營成本很高,而且面臨很多不確定性,所以在當前全球環境不可逆轉的背景下,出售港口資產似乎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從資本市場的反應來看,李嘉誠出的這一招似乎也得到了投資人和市場的認可。因為在出售計劃宣布後,長江和記的股價很快就逆勢上漲了22%,這也是有許多人對李嘉誠此舉大加讚揚的原因。
回顧以往幾十年來,李嘉誠的「套現」行為已成為其商業生涯中的一個標誌動作。從10多年前的大規模出售內地地產項目,到轉向英國和歐洲的基礎設施及公共設施投資,李嘉誠的商業決策似乎每次都踩着政策的節拍,也展現了他作為精明商人的遠見卓識。
但—是,這只是從李嘉誠角度、從長和實業利益角度來說的。如果從大國博弈角度來看,李嘉誠的此次大規模港口出售卻給中國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潛在威脅。
首先是中國「一帶一路」項目的推進受到挑戰。長和出售的這些港口分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中國推動國際合作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節點。港口由貝萊德控制,很明顯將會削弱中國在這些地區的影響力。
其次是供應鏈安全與物流主導權。港口是全球供應鏈的關鍵節點,貝萊德掌握這些資產可能對中國企業的供應鏈安全構成威脅,影響中國在全球物流網絡中的主導地位。
另外還有數據安全與戰略利益。港口運營涉及大量物流數據和貿易信息。美國企業掌握這些數據會帶來數據安全風險,威脅中國的國家戰略利益。
至於美國在運營這些港口時時不時就要漲點價,相比起這些那都算是小事了。各種理由卡你的戰略物資,如果在戰時,該怎麼辦?
而且,這件事等同於完全向美國妥協的。川川大口一開,我們就雙手奉送。要知道巴拿馬運河可是被川總定位成「美國的生命線」啊,這貝萊德的CEO芬克可是川總的小迷弟啊,中國人這樣慣着美國,今後咱們還怎麼混呢?
據說彭博社還報道這個消息,說芬克拿下了李嘉誠後還屁顛顛地向川總、管錢的貝森特還有盧比奧匯報進展,邀功去了。
問題是,巴拿馬運河港口美國要明搶你留不住就算了,丟掉也就是兩個港口嘛,為何還要把其他各國剩餘的41個港口悉數送上?這個事,中國人真的看不下去的。
當然了,李嘉誠其實還有一個補救措施,那就是把套現的錢全部拿出來投資中國內地,中國現在正好也缺錢,或許這樣的話,在老百姓這裡就算是「將功贖罪」了吧!各位是怎麼看的呢?
(本文轉載自網絡,原文標題為《全球43個港口打包給貝萊德,李嘉誠這件事做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