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達通展現有如龜爬的香港速度

羅展恒/時事評論員
八達通作為香港曾經的驕傲,一度走在全球電子支付的前列。然而,時至今日,當內地及新加坡等地已經大踏步進入流動電子支付時代,甚至構建了完善的電子支付服務生態圈時,香港却依然依賴現金、信用卡和八達通實體卡作為主要交易工具。這種落後不僅影響了市民的生活便利性,更阻礙了香港與世界數碼金融的接軌。
近日,關於長者兩元乘車優惠改制的消息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然而,這一改制的實施時間卻令人咋舌——最快也要到明年九月才能推行。立法會議員和科技業界普遍認為,這樣的系統調整應該能在幾個月內完成,但現實卻是需要長達18個月的時間。這一有如龜爬的香港速度不禁讓人質疑,香港的科技水平究竟怎麼了?
對此,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解釋稱,之所以需要這麼長時間,是因為需要調整市面上1.7萬部八達通系統,這些系統散落在地鐵、巴士等交通工具上。為了確保調整過程的準確無誤,必須在系統收工後才能派人逐一進行調整。
這樣的答案解釋,徹底暴露了香港科技系統更新的低效和僵化,也凸顯了香港在科技發展上的困局。香港曾經因為發明了八達通而走在世界前列,但如今卻因為系統更新的低效和僵化而落在了後面。這樣的對比讓人不禁要問:香港的科技究竟怎麼了?為什麼我們不能像內地那樣迅速適應市場變化,推出更加便捷、高效的電子支付系統?
事實上,香港需要急起直追的已經不僅僅是電子支付領域。在智慧城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領域,香港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果我們不能迅速調整心態,積極擁抱科技變革,那麼香港在未來的全球競爭中將會處於越來越不利的地位。
記得天王劉德華幾年前為某大型智庫的宣傳片作旁白時說過:「香港曾經走得很快」。也許,當大家仍沉醉香港昔日的光輝時,赫然發現原來香港因慣性而落後於人。因此,特區政府和相關部門能夠正視這一問題,加大科技投入,推動系統更新和升級,讓香港重新站在科技發展的前沿。同時,也希望社會各界能夠共同努力,營造一個更加開放、包容的科技創新環境,讓香港再次綻放出科技的耀眼光芒。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