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赤再延後難免惹人擔憂

羅展恒/時事評論員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6日公布了新財政年度的預算案,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焦點便是政府滅赤時間表的再次推後。根據最新的五年估算,特區政府原定在2025-26財政年度實現收支平衡、成功滅赤的目標,如今被推遲至2028-2029年度。這一變動,無疑給社會各界帶來了不少擔憂和議論。
回顧過去,我們發現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調整滅赤時間表了。去年此時,陳茂波司長還信心滿滿地預測,新的一年將是政府財政狀況轉好的轉折點。然而,僅僅一年之隔,預估的數字就被現實擊得粉碎,不得不再次做出調整。這種反覆無常的預測,不僅讓公眾對政府的財政管理能力產生質疑,也讓人們對未來幾年的經濟前景感到更加不確定。
當前,外圍環境持續不明朗,全球經濟形勢風雲變幻,香港作為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自然難以獨善其身。疫情的衝擊、地緣政治的緊張、國際市場的波動……這些因素都對香港的經濟發展構成了不少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對於未來經濟的預測顯得更加謹慎和保守,這本無可厚非。然而,一再推遲的滅赤時間表,卻讓人不禁擔心,香港是否真的能夠在預定的時間內走出財政赤字的陰霾?
除了外部環境的影響,香港自身的發展速度也稍顯遜色。雖然特區政府一再強調要抓住科技發展的機遇,包括在今次財政預算案中公布多項推動創科發展的措施,以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但實際成效如何,仍是一個未知數,而且發展需時,遠水恐難救近火。況且,經濟復甦的路徑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充滿了變數和風險。因此,對於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我們既不能過於悲觀,也不能盲目樂觀。
在此情況下,特局政府更應當堅守《基本法》的規定,做到「量入為出」。這不僅是對納稅人負責,更是對香港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負責。然而,從目前的預算案來看,政府在開源節流方面雖然做出了一些努力,但效果如何仍有待觀察。一方面,政府通過提高稅費、減少稅務寬減等措施來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試圖通過嚴格管控公共開支來節約支出。然而,這些措施是否真的能夠有效減少赤字,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值得注意的是,有立法會議員今日在預算案發布後指出,對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表示不滿,認為特區政府的開支增長過快,而收入則未能如預期那樣增長。該議員更指出,政府在借貸方面也存在不小的問題,雖然政府強調借錢的安全系數偏低,但這並不能成為忽視《基本法》規定的理由。無論借多借少,都必須符合「量入為出」的原則。
面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內部發展的挑戰,滅赤時間表的再次推後無疑給香港社會帶來了不少擔憂。特區政府更應當加強財政管理,嚴格控制開支,同時積極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當然,七百多萬香港人對香港未來的發展仍然保持樂觀的態度,但這種樂觀並不能是盲目樂觀。希望政府能夠真正做到,為香港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量入為出,應駛得駛,而不是年年估錯數及「駛大咗」。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