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眼紅「TikTok難民」湧入中國小紅書

良辰/自由撰稿人

難道小紅書的合理審查也要成為外媒攻擊的靶子嗎?那美國那種強盜式想把TikTok吞噬的無恥行徑,外媒為何可以視而不見?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雙重標準?

看看如今的小紅書,它已不再是僅局限於中國市場的社交應用,而是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當美國最高法院就TikTok的上訴進行辯論,結果尚未揭曉,但陰霾已籠罩在TikTok頭上時,小紅書卻異軍突起,登頂美國App Store下載榜。這難道不值得那些口口聲聲喊着「自由市場」的外媒深思嗎?

美國用戶因擔憂TikTok被強制出售,紛紛尋找替代平台,他們沒有選擇Instagram Reels或YouTube Shorts,而是毅然決然地轉向了小紅書。這些用戶自稱「TikTok難民」,在小紅書上發布生活照和影片,表達對美國政府的不滿。這難道不是對美國政府所謂「國家安全」論調的最好諷刺嗎?

小紅書對美國用戶熱情友好,中國用戶幫助新用戶熟悉平台,中美用戶在平台上和諧交流,分享各自的文化和生活。這原本是一幅多麼美好的跨文化交流畫卷,卻為何要被外媒用「審查」來抹黑?難道他們看不到小紅書上的這種文化交流是多麼自然、多麼有活力嗎?

再看看那些「TikTok難民」在小紅書上的表現,他們不僅沒有被排斥,反而受到了熱烈的歡迎。中國用戶幫助他們熟悉平台,一起分享生活的點滴。這種跨文化的互動,不僅增進了中美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也為小紅書帶來了更多的國際元素和活力。這難道不是一種雙贏的局面嗎?

而且,這波「TikTok難民」的湧入,還為小紅書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商機。他們分享的旅遊經歷、美食探索、時尚穿搭等內容,不僅吸引了大量中國用戶的關注,也為中國文化和旅遊的國際化推廣提供了契機。難道外媒就看不到這其中的巨大潛力和機遇嗎?

更重要的是,小紅書的成功,證明了中國APP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從TikTok被封殺,到小紅書風靡,這背後是中國網絡新經濟領域的強大實力和創新能力。外媒為何總是選擇性地忽視這一點,而只盯着所謂的「審查」問題不放呢?

難道美國就沒有審查嗎?難道美國政府對TikTok的全方位打壓不是一種審查嗎?這種打着「國家安全」旗號的政治操弄,難道就比小紅書的合理審查更高尚嗎?外媒為何對這種明顯的雙重標準視而不見?

此外,中美兩國網民在小紅書上的和諧相處,也說明了在有知識、有認知需求的網民層面,大家是能夠和平共處的。這種自發的「建交」和「民間戰略經濟對話」,難道不是對中美關係的一種積極信號嗎?為何外媒總是熱衷於炒作兩國的分歧和矛盾,而忽視這種積極的力量呢?

可以說,小紅書的成功不僅是中國網絡公司的勝利,也是跨文化交流的勝利。它證明了在全球化時代,不同文化、不同國家的人民是可以通過互聯網這個平台相互了解、相互學習的。而外媒應該做的是客觀報道這種積極的現象,而不是用雙重標準來抹黑和攻擊。如果外媒真的關心自由和開放,那麼就應該正視小紅書的成功,以及它所帶來的跨文化交流的機遇和挑戰。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