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市場再不需要杜琪峯的《黑社會》

梁明逸/文化人

香港著名導演杜琪峯近日在接受BBC採訪時,自言最近是他「人生中最低潮的時候」,並將此歸咎於香港當前的政治氣候,聲稱「我和香港都失去靈魂」。此番言論一出,立即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熱議。然而,作為一名文化觀察者,本人認為杜琪峯的言論不僅過於片面,而且忽視了電影行業的多重因素,甚至可能誤導公眾對香港電影業的認知。
首先,杜琪峯將香港電影的困境簡單歸結為政治因素,這無疑是片面的。誠然,政治氣候的變化可能對電影產業產生一定影響,但它絕非唯一或決定性因素。香港電影行業面臨的困境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此消彼長的市場、串流平台的挑戰、製作成本的上升等。在全球範圍內,這些挑戰都是普遍存在的,而非香港獨有。因此,將問題簡單歸咎於政治氣候,顯然是對電影行業複雜性的低估。
其次,杜琪峯所謂的「失去靈魂」,更多是他個人對香港電影現狀的一種主觀感受,而非客觀事實。事實上,近年來香港電影業依然湧現出了多部優秀作品,如《正義迴廊》、《毒舌大狀》、《九龍城寨之圍城》等,這些影片不僅在票房上取得了成功,更在口碑上贏得了廣泛讚譽。這些作品不僅展示了香港電影人的創意和活力,更體現了他們對時代變遷的敏銳洞察和深刻反思。因此,說香港電影「失去靈魂」,顯然是對這些電影人和他們的作品的不公平評價。
再者,杜琪峯對《黑社會》系列電影的執着,也讓人不禁質疑他是否過於沉溺於過去的輝煌,而忽視了電影市場的變化和觀眾需求的轉變。從2005年的《黑社會》到2006年的《黑社會2》,這兩部及相關的一系列電影確實曾經在香港乃至國際影壇上取得了成功,但時過境遷,如今的市場環境和觀眾口味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杜琪峯雖然多次透露想要拍攝《黑社會3》,但卻遲遲未能付諸實踐。與其說他自己把拍攝計劃擱置,倒不如說該系列電影已不能呼應時代,用四個字概括就是:不合時宜。
作為一名電影人,杜琪峯應該更加積極地面對市場的變化和挑戰,勇於嘗試新的題材和風格,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過去的輝煌中。香港電影人才有活力、有創意,無論面對什麼困境,總能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因此,杜琪峯也應該放下過去的包袱,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迎接新的挑戰和機遇。杜琪峯必須認清的現實是,《黑社會》系列電影,或許已經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記憶。說白一些,我們再也不需要那個年代的《黑社會》,再也不需要那個年代的杜琪峯了。
如果杜琪峯仍然把自己困在死胡同想不通此點,那麼他失去的靈魂,也就沒法找回來了。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