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商榷:人才為何要容忍高物價?

陳呈/時事評論員

近日,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在談及「高才通」計劃時,提出了一個頗為引人爭議的觀點:政府可透過此計劃引入高薪、高學歷人才來港發展,以促進疫後經濟復甦;但與此同時,他卻指出:「香港物價相當高,如能適應,必然是人才,若未能適應亦可以離開。」這樣的說法,不禁讓人感到錯愕與失望。作為主管勞工及福利事務的官員,難道對於普羅市民在高物價下的困苦生活毫無體恤之心嗎?我們同時也要問一句:人才為何要容忍高物價?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點,高物價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負擔,無論你是高薪人才還是普通勞工。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質量,甚至可能成為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在某個地方長期定居的關键因素之一。孫局長所謂的「若能適應,必然是人才」,似乎是在將適應高物價的能力作為衡量人才的一種標準。然而,這樣的標準未免太過片面且冷漠。人才之所以被稱為人才,是因為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內有着出色的能力和貢獻,而非因為他們能夠忍受高昂的生活成本。
再者,我們要看到,全世界都在積極搶奪人才,各國各地紛紛出台優惠政策,以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在這樣的競爭態勢下,如果香港的基本條件(包括生活成本、工作環境、福利待遇等)與其他地方相比並無明顯優勢,甚至在某些方面(如物價)還處於劣勢,那麼人才為何還要選擇來港發展呢?難道僅僅是因為這裡有一個「高才通」計劃的名額嗎?顯然不是。人才在選擇定居地時,會綜合考慮多種因素,而生活成本無疑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況且,從長遠來看,高物價並不利於一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它會增加企業的運營成本,降低城市的競爭力;它會擠壓普通民眾的消費空間,抑制內需的增長;它還可能引發社會不滿情緒,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作為政府官員,應該積極尋求降低物價、改善民生之道,而非將高物價作為考驗人才的「試金石」。
我們不禁要再次問道:人才為何要容忍高物價?難道我們不應該追求讓香港成為一個既充滿活力又宜居宜業的城市嗎?難道我們不應該更加關注普通民眾的生活需求,讓他們也能夠在這座城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和尊嚴嗎?
說白了,孫玉菡局長的這番言論不僅顯得涼薄無情,也暴露了在人才政策上的短視和偏頗。但願這只是孫玉菡一個人的問題,而不是特區政府被勝利沖昏頭腦了吧!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