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立後破抗財赤 引領香港經濟新航向

翊君/時事評論員

隨著香港特別行政區本財年首三個月錄得的1200億港元財政赤字數據公布,以及財政儲備從高峰期的11000億港元顯著下滑至去年底的6925億港元,一系列財政數據不僅揭示了香港公共財政面臨的嚴峻挑戰,更凸顯了經濟結構轉型的緊迫性。
在這次經濟周期調整的過程中,凸顯了香港產業欠缺多元化基礎。在樓市低迷的情況下,經濟氣氛大受打擊,賣地收入及印花稅收入大減。經濟不景氣,香港金融行業活躍度大不如前,本港作為金融中心和集資池的功能未能發揮。兩大經濟支柱失去原有動力,港府只能錄得持續財赤。面對連年赤字和經濟不景氣的雙重壓力,凸顯了香港經濟結構轉型的緊迫性。
因此,特區政府必須採取「先立後破」的策略,積極應對結構性危機,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以實現長遠繁榮穩定。
「先立後破」不僅是對當前經濟困境的應對策略,更是香港經濟長遠發展的必由之路。特區政府應把握歷史機遇,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更加務實的舉措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通過深化改革開放、優化營商環境、加強科技創新等措施,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為香港經濟注入新的動力。
首先,「先立」意味著在推動變革之前,必須穩固現有的經濟基礎。儘管樓市低迷導致賣地收入大幅減少,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財富管理中心的地位依然穩固。特區政府應繼續優化營商環境,吸引全球資本和人才,同時利用科技創新提升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此外,加強金融監管,防範系統性風險,也是立穩根基的重要舉措。
另一方面,特區政府應大力發展創新科技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加大對科研創新的投入力度,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平台,吸引全球頂尖科研人才和企業落戶香港。通過政策支持和市場引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用,推動香港經濟向創新驅動型轉變。
在財政管理上,特區政府應更加注重開源節流,提高財政資源的使用效率。通過精細化預算管理和嚴格的支出控制,減少不必要的浪費,確保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同時,積極探索新的稅收來源,如數字稅、環保稅等,為財政儲備注入新的活力。
在穩固經濟基礎之後,「後破」則要求特區政府勇於打破傳統經濟模式的束縛,積極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香港不能過分依賴金融和地產行業,必須加快經濟多元化步伐,降低單一行業波動對整體經濟的影響。一方面,特區政府應充分利用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通過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強與內地的經濟合作與交流,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同時,利用CEPA等協議框架,深化與內地在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的合作,拓寬經濟發展空間。
「先立後破」是引領香港經濟新航向的關鍵策略。特區政府應立足現實、著眼未來,以更加堅定的決心和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多元化發展。只有這樣,香港才能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保持競爭力和活力,實現更加繁榮穩定的未來。然而,關鍵在於特區政府有沒有決心和能力做到。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